※編按:農糧署推動的「稻作直接給付」政策在今年5月試辦上路,有別於以往的保價收購,讓稻米價格在自由市場競爭,提升高品質稻米的價格,鼓勵農民轉型升級。然而,新政策真的能夠協助台灣的稻作產業轉型嗎?除了補助,還能怎麼做才可以提升農民收益?聯合國國際稻米研究所的分析報告中,已經替我們找到了答案。
隨著經濟起飛帶動產業快速成長,亞洲國家的農民與消費者收入亦逐漸增加,貧困人口數目也明顯降低。但同時也伴隨著人口結構、飲食習慣、經濟、與農業結構的大轉變,並衝擊稻米的產業結構。
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的報告指出,消費者對稻米的需求量越來越少,其成長量遠不如其他農產品,如水果、蔬菜、肉類與魚類等。因此未來亞洲地區的食物生產系統,需要同時考量如何達到農業發展與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目標。
農業政策過時 聯合國替東南亞找解方
儘管稻米需求量下降,但部分國家的農業政策仍鼓勵農民生產水稻。諸如鼓勵土地做為水稻生產區、補助農民種水稻、改善水稻灌溉系統,甚至制定國貿易政策維持國內水稻的穩定生產等。
然而這些過時的農業政策,已經不適用於農業發展現況。
不僅如此,維持穩定的稻米價格,雖是亞洲國家穩定國防安全的手段之一,但卻成為降低稻農收益的隱形殺手。若能設計更有成本效益的收購機制,將有助於穩定米價,並且可防止貧窮人口不會因稻米價格變動而受影響。針對這些特殊的貧窮族群,政府應該設立社會安全網,協助他們應對食品價格上漲後之影響。
有鑑於此,世界銀行(World Bank)、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共同合作,整合東南亞稻米政策的研究數據,提出一份簡單的報告,期望協助各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與相關機構制定出更恰當的稻米政策,解決當地的農業問題。
IRRI(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國際稻米研究所,是聯合國糧15個農業研究組織中,專門負責研究水稻與推廣水稻栽培的研究中心,總部位於菲律賓。圖片來源:IRRI Photos(CC BY-NC-SA 2.0)。
環保意識覺醒 消費者導向才是稻米未來
提供化學肥料、灌溉水的補助、寬鬆的農藥使用規範等政策,已幾乎無法達到友善環境種植,或是滿足消費者對稻米的期待。相反的,「消費導向的稻作生產」才是稻米產業的發展目標。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崛起,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支持友善環境生產的稻米,或是選擇營養價值更高的食物。另一方面,農民也面臨更艱困的環境議題,如土地肥力下降、水資源缺乏等,讓自然資源的取得越來越競爭。但傳統的政策,像是提供化學肥料與灌溉水的補助、寬鬆的農藥使用規範等,都無法達到友善環境種植,或是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像是具有保健效果,或是更營養美味的水稻。
政策改革不僅是來自於外在的環境議題,想爭取更多收入的稻農則是改革的內在壓力。以2011年泰國的水稻保價政策為例,當局以高於市場價格的稻米價格收購泰國農民生產的水稻,期望提高農民收益。這項政策投入大量的成本,但最終仍舊無法提高農民收入(註)。
農業知識增加競爭力 脫貧、抗氣候變遷成關鍵
根據統計,將資金投入在農村的硬體與公共設施例如:農業相關研究或農村便利道路修繕等,比水稻補助更能促進農村發展及達到能夠永續經營的目標。對於現今的稻農而言,想要獲得更多收入的最佳方法,則需要藉由種植多樣化的農作物或從事非農業相關的活動。
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增加農民的競爭力,也是脫貧的主要關鍵。不論是公家機關或私營機構的農業推廣系統,都必須以農民所需的農業知識與訊息為主。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東南亞地區的水稻栽培研究已經不再以灌溉技術為主。未來將以「氣候變遷」與「脫貧」為主要資金運用的目標。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增加農民的競爭力,也是脫貧的主要關鍵。
不論是公家機關或私營機構的農業推廣系統,都必須以農民所需的農業知識與訊息為主,不斷的更新系統並提供合適的資源。另外,透過科技產品,也能有效即時給予農民對專業農業知識的需求。
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其稻作產業政策必須兼顧商業活動與國際貿易需求。對淨進口國而言,滿足國內自給自足的目標可能需要很高的成本,也會威脅國民的糧食安全。而對稻米出口國來說,想要滿足穩定出口稻米的雄心,則需要公家機關和私營機構的共同合作,提供大量資金投入與訂定一致的農業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