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海洋事務部以落實台灣優先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成立海洋事務部以落實台灣優先

2007年01月06日
作者:陳章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總統在元旦再次宣示「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性」。不論口號或實質而言,當強調台灣的種種時,基本上一定要瞭解台灣島的地理特色,真正重要的是環島的海洋環境。海洋讓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可以從台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也可以經由海洋到台灣;歷史上,台灣因為洋流之便,一直是各國擴張領域的必爭之地。

台灣的經濟發展需要仰賴出口,也依賴能源的輸入,更必然會造成海域的污染及船難等。海洋又具有無比的生產力,漁業是各類蛋白質的來源,更是重要的生計;但是現今卻因為污染,或不當使用資源,使得我們幾乎沒有魚可以吃,或漁產來自其他國家,而非台灣。

談台灣主體性,必須在能夠自給自足下才有意義,全島平地少,農作物產量有一定的限制,高山或山坡的開發會造成不穩定;然而民以食為天,最能夠為我們打穩立足根基的,便是周遭的海洋。但這些年來,我們自己已經將海洋破壞得很厲害,又有各種船難與污染發生,而益發嚴重;大家有沒有因此體認到:海洋才是台灣真正的命脈。

國家主體性牽涉國的界定,有一定的領域、居民及共識,要讓這一塊領域的居民永續地安居樂業。台灣島不大,海很多,因此國土的認定應將海域劃為領土;而海的維護、保護更要有永續的概念。經建會出版《悲慘的美麗島》,顯示已有反省的思考,雖有提出國土復育的計畫,因為沒有正式通過,使得這項工作並不順利;但這裡提到的國土復育卻只有觸及岸,沒有涵蓋到海。

漁業是眾多海濱漁村的生計,但因過漁或污染而造成魚貨量下降;如果繼續不保護,讓漁民無限制撈捕,也就斷了子孫的路。那怎麼照顧現在的漁民?政府應提供一個措施,透過補貼讓現有的漁民轉業,反過來照顧海洋、教育大眾。漁民有豐富的海洋體驗,足以配合相關單位擔當第一線的防護,和第一線的教育尖兵;假以時日,魚蝦類族群逐漸恢復後,就可以再適量地使用,才能夠永續。

唯有深入其境,才會瞭解海的廣大及無私;因此,政府可以將在海上搭船、潛水、划獨木舟等等活動,再列為補助的自強活動,導引民眾進入海洋世界,才得以有第一手的體驗,才會熱愛並保護大洋。相關的報刊媒體,也都應有海洋事務的專題報導;透過海洋環境及文化的教育宣導,大家才會體認到我們是海洋之子,才會真正顯示出台灣的主體性。

為了有效推動台灣優先及主體性的發展,只有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難竟其功;目前海洋事務的專業人才雖然不足,但若列為部的層級,可以因此招攬人才,在工作、人力、經費的配置上也可有所調整,才可能展現出台灣的主體性。所以,成立海洋事務部才是台灣優先的落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