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台灣農地悲歌的前奏 | 環境資訊中心
五穀雜聊

砂石‧台灣農地悲歌的前奏

2007年01月12日
作者:陳胤安、鄭以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在穀倉的神農大帝像前舉辦座談會。(攝影:林松億)位於北投農會的穀倉,是一個充滿農村氣息的古蹟廠址,在其供奉的神農大帝腳邊,一群人為台灣的農地憂心著…

2006年12月30日,台灣鐵牛隊於北投農會穀倉舉行一場「田殤--台灣農地的悲歌」座談會,邀集關懷農民生活的學者專家及社運人士,就農地現況、相關法令、因應之道及行動方案等,展開一場深入而全面的討論,期待為滿目瘡痍的農田、逐漸消失的農村文化,尋找一條可能的出路。

砂石怎麼了?

敏督莉颱風過後,官員都不敢好好做河川疏濬,會覺得少做少錯,怕被說圖利廠商。其實可以採用採砂石跟賣砂石分開的方式,讓廠商無法獲得不當利益。農運詩人、台灣鐵牛隊大隊長詹澈表示,根據專家計算得結果,很多水庫淤積的量有2億萬頓的量可以夠用5年。由於在規定允許開挖1公頃的情況下,業者往往挖取超過規定的砂石量,但是公務人員少、稽查不易,加上檳榔業者在各路口把風,根本抓不到違法證據。

詹澈也指出,平地能夠開發的砂石資源最少,根據統計,國內砂石蘊藏量520億公噸,其中農田有6.2億公噸僅佔全部0.5%;但是因為平地開發最易,且在考量成本後,這個問題並沒有被重視。

開採砂石反人工湖聯盟代表洪輝祥以詩描述屏東當地業者,為了利益在里港街上槍殺對手,談論砂石,在里港已經變成寒蟬效應;洪輝祥並以林邊溪為例,當初政府禁止高屏溪採砂,因此到林邊溪疏濬採砂,結果隔年雨季來臨時讓河床下陷6公尺。為何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這是因為出海口挖很深,洪水來時發生侵蝕、切割、搬運作用,在一年的時間內,讓河床為了填平疏濬的土方與海岸線的流失而下陷了6公尺。

這也導致日據時代的水利工程──鳥居信平所設計,埋在河床底下的二峰圳集水廊道浮出水面。這項水利工程有3公尺深,其基座也有3公尺多深。疏濬之後的結果是讓這個集水廊道浮出水面。而根據水利工程的原理,河床下陷一公尺,河水也下陷一公尺,海水入侵地表的比例會增加41公尺,如此將導致海岸線的流失,造成更大的浩劫。

砂是非再生資源,碎石母岩大部分都在山區經過風化等自然力才會崩化,而人們去疏濬會讓河川向源侵蝕的速率越來越快,崩塌得越快。屏東不是921災區,但是最近幾年從山上沖下來的百年頁岩非常大量,造成河川淤塞。更多的淤塞就造成更多的疏濬,使得土地一直在淪喪。

標售河砂到挖取砂石根本沒有環境影響評估,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專業在為其把脈。事實上,抽取砂石跟地下水涵養、海岸線保護都有密切的關聯。

過去政府認為砂石供應是一個正常波動,豈料2000年後砂石需求下降,會跌價跌了5年這麼多。然而,在中國經濟崛起、對砂石的需求量大增後,在去年中停止陸砂出口。國政基金會研究員博士藍正朋也指出,台灣依賴著中國大陸砂石供應的台灣,在需求壓力、跟別國進口砂石又特別貴的情況下,政府急就章開放砂石開採,這是行政過失而衍生出現的禍端。

鄉土劇上演農村悲歌

土地公出廟門去巡視土地,不忍卒賭的景象──荒漠般的土地上,有著宛如峽谷的坑洞,以及為數不少的廢棄物。土地公愈走腳步愈沉重,走過坑坑巴巴的農地、遭受盜採的河川地、走過工業區,再走到台北,無奈的看了台北的車水馬龍,若有似無的望了一眼總統府,又再走回祂的小小的土地公廟。

台灣鐵牛隊在現場演出行動劇,反映現在農村的困境。(攝影:林松億)鄉土劇「安童哥與青蚵嫂」中,主角安童與青蚵嫂大嘆日子難過,土地被盜挖、破壞,請出土地公來幫忙,結果土地公大嘆自身難保,怪手都開到自家廟前大肆開採砂石云云…

詹澈曾參與韓國農民對WTO的抗爭活動,韓國農民採用跪拜遊街的方式,他們在香港的行動中,把韓國農村的文化整個搬到了現場表演,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他們的農村現象,因此在這一場座談會詹澈便以行動劇為開場。然而,這齣劇並未完結,「安童哥與青蚵嫂」的戲碼持續在台灣的鄉村上演,台灣鐵牛隊透過三個月的田野調查將這段時間所觀察到的拍攝、紀錄下來,以引領台下觀眾瞭解現下農村的樣貌。

透過影像以及多方論述,台灣農業問題似乎從就從開採砂石這個看似無關的點開始擴散,延伸出「台灣農地非農化」問題。

農業不單是農民的問題!嘉義大學教授、嘉義縣稻農自救會許崑鋒指出,雖然稻田休耕一公頃補助45,000元,要比一般耕作收成要高,但是種一公頃水稻可以養活的,還有整個農業產業鏈上、中、下游許許多多的人,讓育苗場的人有生意作、搬運工人有錢賺,還有租、售農具生意的,就連肥料場也不必擔心這一季必須暫時歇業…這45,000元所能代表的,不只是帳面上的價值,而是很多行業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許崑鋒也指出「政策的錯誤比天災還嚴重」,轉作「綠肥」引發的蟲蟲危機,不只傷害了農民間的感情,也阻礙了真正想耕作的農民。現在農地沒有限制農民才可購買,只要是自然人或是農業相關法人就能承受農地。而立委諸公又想修法,讓原先分割底限0.25公頃變成下探 0.1公頃,讓農民更難取得土地耕作。

對於礦物局長所聲稱的學習日本「土地所有權人要同意」,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認為我們要學就要學全套,不僅所有權人,鄰近土地的所有權人、當地自治團體都要同意,甚至連學校都得同意才能實施,因為此舉會危急到學童安全。日本當局規定要保證開挖5到10年沒問題,不像台灣只要求2年。

根據環評法第5條與農發條例第19條,土地開挖需要經過環評,但是經濟部以「『土石採取』屬農牧用地之許可使用細目,且為短暫性土地使用,事後須恢復農業使用,故無變更編定為礦業用地之必要…」規避環評。

跟我們的土地買米

幻燈片呈現農村的瑰麗風光,但也不時出現遭受不當人為開發而受傷的土地。搭配著客家歌曲,歌名為「跟我們的土地買米」,道盡對農村的關懷,訴說著對鄉土的感情。與之呼應的是我國加入WTO後,因應全球化的趨勢,變成要跟國際買米。然而唯有台灣的農地種出的作物才能孕育出我們對土地的情感。

身為農家子弟,都在台北唸書,遠離了農地、遠離了土地,藍正朋提出疑問,以前祖父務農,是不吃牛的,對牛很感恩,情感很深厚。然而為何現在土地都被輕視了?

德國都市的民眾認養鄉村的土地,是要真的去種、去採收、去吃的。休閒的時候到農村務農,吃到自己種的東西,對土地的感情油然而生。為什麼德法英等國家的人做得到,而我們對農業的態度卻只是要從中獲得些什麼利益?

【2007‧田殤系列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