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廖靜蕙
文章列表
2018-07-16 16:36
隨著強颱腳步逼近,中央山脈「護國神山」的價值再度熱門。以保育的立場來看,它確實保護了台灣野生物重要的基因庫。然而,光是保護中央山脈保育軸仍不足。4月發布的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中,近千種植物受脅,其中有110種植物生育地就靠近人類活動範圍,由...
2018-07-16 10:29
編按:你怕蛇嗎?為什麼蛇會出現在人類活動範圍呢?把蛇抓光就沒事了嗎?每年7月16日是「世界蛇日」,讓我們透過專家說法和研究,正確瞭解蛇的習性,以及和人類領域重疊的原因,學會以明智的方式應對「蛇出沒」。
在「捕蜂捉蛇」業務還背在消防隊身...
2018-07-13 23:24
「Snhy信念樂團」的歌手雅砆鈸告,不但能唱著動人的歌曲,平日也是個殷勤認真的農人。他在田園中保留土地,為了保種而種回傳統作物,把十來種傳統作物保留在他田裡,希望能保留傳統智慧。
「以後氣候變遷,經濟作物種不起來時,就靠這些傳統作物維...
2018-07-04 10:55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搬新家了!為因應日益增多的傷病與收容動物,於2004年啟動急救站新建及搬遷計畫,從覓地、籌措經費、規劃等,共歷經14年時間完成第一期硬體設備。2日,入厝記者會上,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表示,野生動物救治是讓國際看見台灣在保...
2018-06-26 18:45
在野外拍下沒見過的動植物,除了讚嘆好運道,如果有人能鑑定解答物種名稱該多好?社群網站雖然提供強大後盾,除了要選對社團,還必須經過上傳的步驟,而且不一定能得到即時解答。這十年來隨著手機普及,相關的app也逐漸開發。要找到一個能連結到全球生物多...
2018-06-22 15:24
6月起正是台灣逐漸進入強風多雨的「汛期」季節。這些氣候的轉變,看似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卻也帶來擾動更新,是重要的自然循環。只是隨著全球暖化的變數,氣候表現更形極端,在這種條件下,位於都市的林木植被,就需更合適的管理方案,避免氣候衝擊造成的樹...
2018-06-19 10:13
在鄉間不受污染的農地田埂上,常可見到苔蘚植物土馬騣生長,赤足走在其上十分舒服。苔蘚植物離我們很近,又具有療癒性,卻又常被我們誤解。一不小心就讓人滑倒的「青苔」,雖然名為青苔,卻不是苔蘚植物,而是藍綠菌分泌的特殊物質作祟。
為了讓民眾多...
2018-06-14 10:54
台灣有上千種野蜂,在野外貢獻授粉功能,但只有少數蜂種因能產蜜而受到人類社會青睞。
過去閩南語俗稱「胡蠅蜂」、長相像蒼蠅的無螫蜂,不但能產蜜,還有豐富的蜂膠。雖然過去半世紀來受到的關注較少,然而,當原生中華蜜蜂、養殖的西洋蜂都受疫情和其...
2018-06-07 10:48
台灣無論是農糧生產有機認證,或林業國產材標章,都提供民眾綠色消費參考,在漁業方面卻缺乏一份指引民眾永續利用海洋資源的標章。台灣幾個關注海洋議題的環保團體,選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呼籲政府建立「永續海鮮標章」,讓國內消費市場有機會支持沿近海...
2018-06-07 10:55
石虎保育也能帶動社區經濟發展。苗栗通霄楓樹社區今年以「石虎米」獲得國際扶輪基金會全球獎助金32000美元挹注,理由是這項計畫結合生態保育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是台灣扶輪社首次將保育與社區發展連結,並認可了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所創造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