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器物體現部落精神 都蘭故事現身台大博物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生活器物體現部落精神 都蘭故事現身台大博物館

2016年10月03日
本報2016年10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面對東海岸層出不窮的大型開發案,台東都蘭部落強悍對抗,更不斷嘗試自己想要的發展模式,讓人印象深刻。近日,台灣大學與部落合作,推出「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由各種年紀、性別、身份的十多位都蘭部落成員,提供他們各自的代表性物件與照片,陳述居住在部落土地上的故事。

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展開幕

1日都蘭部落成員前往台大參與開幕活動。攝影:賴品瑀。

包括老頭目的農具與樹皮衣、部落媽媽訪談的逐字稿、名棒球教練高克武的球棒、藝術家希巨蘇飛的雕刻作品、歌手舒米恩的阿米斯音樂節紀錄、少女擔憂家園遭過度開發的畫作等等,都蘭部落族人提供他們的各種物件與照片,展現部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週末在老頭目沈太木的率領下,都蘭部落族人搭遊覽車前往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參加聯展開幕活動。

「被遺忘的Sra(註),找回來了嗎?」參展人紛紛現身講述自己的故事,年紀最小的參展人鐘佩儒目前就讀高三,她畫了水墨畫,穿著傳統服飾的女性背影,面前是怪手大肆開發、海岸上出現飯店的畫面。鐘佩儒目前到外地讀高中,但非常重視童年時在部落的「薪傳舞團」所學習的傳統知識與得到的陪伴。薪傳舞團由人稱「小花老師」的部落婦女廖慧華創辦,部落的孩子雖然在普遍事隔代教養的家庭生活,但因為舞團裡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的模式,而學會互相幫忙、合作。

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展開幕

部落少女鐘佩儒與他的畫作,攝影:賴品瑀。

鐘佩儒表示,雖然部落的孩子到了高中、大學,往往得到外地唸書,但也都有種很想回部落、離不開部落的心情。但對他而言,去外地學習,是為了豐富知識,將來也要和部落的長輩與哥哥姐姐一樣,有智慧判斷是非、為部落發聲。

「拉千禧」年齡階層的青年來幸,展出了他的臀鈴,當中的鈴鐺公母各少了一顆。來幸解釋,當他2014年在澳洲打工度假時,帶著傳統服到了澳洲的中心點「Uluru」,那裡雖然是澳洲原住民的聖地,但也面臨了澳洲政府開放觀光客爬上聖山的遭遇,因此來幸向在場遊客發表演說,講述都蘭部落抵抗不當開發的故事,並留下傳統服上一對鈴鐺掛在樹枝上,要讓他們的故事隨著風聲傳向世界。

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展開幕

都蘭部落青年來幸。攝影:賴品瑀。

歌手舒米恩則提供了阿米斯音樂節的大旗與相關照片。舒米恩寫下自己的故事,包括「圖騰」樂團組團發片、為了籌措訓練部落青少年經費,而每個夏天舉辦的「海邊的孩子」演唱會,再到發起「阿米斯音樂節」。阿米斯音樂節在2013年冬天舉辦了第一屆,今年的11月5日也將舉行第三屆。舒米恩表示,從日本鹿兒島音樂祭的啟發而來,阿米斯音樂節也要以自然景觀與當地原有的人文風俗,結合出獨特價值,居民要是主角。舒米恩歡迎旅客「在阿美族人的國度上、聽阿美族人唱歌、體驗阿美族人的文化,一起將美麗的事情傳承下去」。

當過南洋兵的阿公所留下的配刀、老頭目生前親手做的農具、珍貴的老照片,後代紛紛提供,讓上一代的故事更顯鮮活。耆老黃生發的展物是他所種植的野菜,雖然無法長放在展間,但他將野菜包成花束,分享給進場看展的民眾。

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展開幕

部落耆老黃生展示他種植的野菜,攝影:賴品瑀。

「我們的展覽是可以動手的!」不同於大家對博物館的文物展出總是得隔著方正玻璃櫃的印象,此展的物件都掛在樹枝幹上。策展人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Alik Nikar(羅素玫)解釋,這個展場空間刻意以類似阿美族祭典樂舞的螺旋狀次序,從老到幼,來安排每個參展人的位置,也呼應了他們各自的生活年代,曾有過的事蹟與面臨的挑戰。

而展場放置的樹幹則來自都蘭山,是之前重創台東的尼伯特颱風所吹倒的銀合歡與桉樹。Alik表示,這兩種樹過去以可做「造紙原料」的理由種在都蘭山,但後來卻遭遺棄,放任樹木自生自滅的結果,讓它們生成細長易倒的狀況。趁著颱風來,讓部落開始整理倒木與疏伐,並讓打算原生樹種慢慢回去,不但改善林相,更宣告部落正在取回對樹林經營的詮釋權與能力,也更能穩固在地傳統生計、生活與原有環境的關係。

「Kamaro'an i '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聯展,展期為10/1至11/15,地點在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註:「Sra」是阿美族語「土地」的意思。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