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6日
摘錄自2016年10月5日公共電視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內一年進口超過400萬噸玉米,為了增加本土生產產量,農委會鼓勵農民在休耕上轉種雜糧,其中硬質玉米一公斤給9元,比基改玉米一公斤6元還高,不過農糧署民國105年6月檢測卻發現,嘉義朴子農會代收的玉米,摻有基改品種、大約有680公噸,懷疑有人從中摻混想要賺取差價,農糧署表示,現在只能亡羊補牢。
由於多數農民只做耕種、管理,收割、運送、乾燥則交由代耕中心,到底是農民、還是盤商摻混,還需要追查,不過為何代收的嘉義朴子農會沒有檢驗把關,農會坦言目前沒有儀器,只靠目視,實在難以分辨基改與非基改,更強調農會也是受害者。
農糧署說農會沒有留下農民所有的樣本,恐怕難以細查,不過農會又說有留,已經交由檢調單位。而原本鼓勵農民在地生產的優惠補貼,因為缺乏把關,被人拿進口基改玉米混充、賺取價差,也讓下游廠商遭受欺騙、衝擊商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