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雲嘉南地區雨水漸少,農民開始種豆,黃豆、黑豆、毛豆是主角。可是今年九月,很不尋常,連來了三個颱風。雖然田裡的積水退了,決定復耕的農民,陸續趕著天晴重新播種,一切災難彷彿沒發生過。可是,極端氣候引爆的農業危機,到現在還沒有解除警報。
9月連三颱 雲嘉南毛豆全軍覆沒
今年9月連三颱,全台灣災情不斷。漁船擱淺、電力中斷、路樹被拔除、低窪處積水,還有嚴重的農業災損。其中,9月底的梅姬颱風,最兇猛。
吳永陸和黃祈堯,是長期跟冷凍公司契作毛豆的專業農民。每年秋作是這群農民最重要的耕種季節,可是颱風卻跑來攪局,雲嘉南地區900多公頃毛豆田和2000多公頃大豆田,全軍覆沒。走進泡水的毛豆田,黃祈堯越往前走心裡越沉。
接下父親的棒子,從科技業轉行務農已經三年,身為農委會第一屆百大青農的黃祈堯,務農之路並不輕鬆。對他來說,中年返鄉不是浪漫夢想,而是為了照顧家裡的田地和老人家。這些年,他召集了跟吳永陸一樣父執輩的農民,一起跟永昇冷凍廠契作種毛豆外銷日本,在雲林東勢有40多公頃,他自己包辦了13公頃。
一般人走路巡田,可是黃祈堯管理的田區零星散布,要巡視災情,非開車不可。目前雲嘉南地區,有八家冷凍公司跟農民合作,共種了920公頃的毛豆。這次颱風帶來的災損,大家只能各自認賠。
毛豆是大豆豆仁七到八分熟的青割果莢,因為果莢有薄毛,被稱為「毛豆」。目前全台種植毛豆分春、秋兩季,總面積7500公頃,其中2/3在高雄、屏東兩地,其餘1/3來自雲嘉南的貢獻。過去十年,台灣毛豆占日本市場比重,一路從29%提高到44.3%,而且連續九年獲得冠軍。2015年的產值,還高達24.5億元,外銷成績無人能比。
正當人人期待2016年的毛豆外銷成績,能破紀錄之際,梅姬颱風倒是先打碎了美夢。各家冷凍公司評估,如果雲嘉南地區重種毛豆,採收期勢必跟高屏地區重疊,到時候收割機不夠用,冷凍廠也無法消化過多的鮮採毛豆,所以所有廠商紛紛回防主戰場,力拚高屏地區的秋作。
雜糧復興 大豆復耕
台灣大豆以黃豆與黑豆為主。半世紀前,台灣大豆面積6萬公頃,民國七十年代,進口大豆傾銷台灣,到了民國100年,國產大豆只剩下55公頃。為了回應民間對本土農產品的需求、提高僅剩三成的糧食自給率,農委會從102年起,推動雜糧復興運動,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就是大豆。
國產大豆面積倍增,來到2000公頃,民眾接受度越來越高,可是就在這時候,極端氣候,也為大豆產業帶來高難度的考驗。
梅姬颱風後半個月,天氣越來越好。不過明明陽光燦爛、田裡卻充滿蕭瑟感。三十歲的蘇建鈞,投入農業第八年,對農業滿懷期待的他,站在田邊發呆。無論是剛發芽的黑豆,還是進入開花期的黃豆,蘇建鈞和其他農友一同契作的130公頃大豆田,沒有一處逃過颱風摧殘。其實整個雲嘉南地區約2000公頃的黃豆田、黑豆田,都是這樣慘兮兮。
秋作占一年收成的七成,也是每年農民耕種的種原,一旦秋作歉收,不只影響供貨量,連明年春、秋兩作的豆種,也會沒有著落,所以農民不得不復耕。
大豆產業鏈中,蘇建鈞、謝明拴都是契作主體。所謂「契作主體」,就是本身是專業農民,也同時整合旗下農民耕種的品項、面積,以便統一與大廠商進行契作。十月中起,天氣逐漸穩定,田土大多已乾燥,農民們趕著整地復耕,播種機紛紛出動。
吳昭慧是台灣育種大豆的第一把交椅。雲嘉南農民一啟動復耕,她也閒不下來。十多年來,在吳昭慧手中,已經育成台南三號到台南十號共八種黑豆和黃豆品種。
育種研究是產業基石
漫長的育種過程,是產業的發展基礎,如何育出生長力強、符合市場需求、產品特色明顯的品種,是每個育種家的終極目標。這裡是高雄農改場毛豆育種試驗田。
台灣毛豆育種家周國隆,帶領三位加起來兩百多歲的播種達人,在1.5公頃的土地上,種下近五千種品系、共45萬株毛豆。高改場在近十年培育的毛豆品種,從第一代種子到第二十代種子,都在這片田區。
從選出親本雜交培育到第六代,數量從一株增加到十萬株,然後海選到只剩一到兩個品系再命名推廣,過程至少需要八到十年。周國隆負責的,是培育毛豆用的大豆品種,而台南場的吳昭慧,則是以培育黃豆和黑豆為主,雖然兩人的育種目標不相同,可是他們始終跟農民站在一起。
雲嘉南的大豆已經播種,繼續推動雜糧復興運動;高屏的毛豆已經發芽長葉,正努力堅守國產農業的外銷成果。可是劇烈的氣候變化,一年比一年明顯,對農民造成影響、阻礙農業發展,更影響食物正常供給。
到這個時候,農業似乎已經不只是農民的事了!
※ 本文轉載自 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