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食衣住行幾乎脫離不了它,農業也以植物為基礎,提供人類生存所需。作為植物的博物館,台北植物園從1896年1月6日,由當時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在小南門外設立苗圃起步,歷經120年,以植物種數全球排名第27名屹立不倒,未來更將擔綱方舟任務,為留存台灣保命種原續航。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5日在「台北植物園120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致詞指出,能見證台北植物園120年感到榮幸,台北植物園從日治時代奠基至今,有許多專家投入心血。植物園作為領頭羊引領風騷,面對氣候變遷更顯重要性。
一方面傳統文化的「草芥」,視植物為沒有價值的,這使得植物保育備感辛苦。「植物園是寶貴的基地,各地小型的植物園有如小方舟,而這些小方舟必須構成綿密的植物網。」他勉勵更多有理想的人投入,不但固守國內,也要跟上世界潮流。
走過兩甲子 台北植物園延續植物知識更勝公園
「一座完整的植物園,必須能夠以植物學名標示其蒐藏、繁殖、展示植物。」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指出,儘管有植物之處就提供了民眾休閒場域,但是植物園與其他同樣有很多植物的花園、公園仍有區別。
董景生引述當代日本植物分類學家小山鐵夫曾的見解,如果將庭園視作光譜,把公園與植物園擺在兩端,根據不同類型就可以找到各種園林的角色定位。而植物園是博物館學展示的一種類型,利用科學成就提供教育知識;如果重點不在於植物物種種類生態,就可能成為花園或公園。
早在1924年,時任林業部部長的金平亮三對此也有相似見解,他認為植物園指的是在一定的場所,以特定方針盡可能蒐集培養多種植物;設計上以增強植物學和普及植物知識為目的;雖然提供植物分類學、生理學、形態學、植物學教育或經濟植物的研究,但大致上,植物園還是針對一般植物學研究及民眾的植物實地教育為主要目標。
實踐全球植物保育戰略 台北植物園物種數排名27
台北植物園是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1]會員國,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對植物園之標準,是需擁有植物蒐集的完整紀錄,並從事植物科學研究與教育,執行「全球植物保育戰略(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GSPC, 2011-2020)」目標[2]。
目前台灣有五座BGCI認可的植物園,其中林業試驗所的台北植物園、恆春熱帶植物園(1904年成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植物園是註冊會員,林試所轄下的福山植物園、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的下坪熱帶植物園屬於受認可植物園。
董景生表示,台北植物園內共栽植1200餘種、4600餘株植物。據2011年物種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台北植物園僅是一座都會型的小型植物園,但在可追溯標記植物種數表現,在BGCI植物園系統全球排名第27名,其中有些老樹甚至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還可找到二戰時期的彈痕,或金平亮三從南洋引入。
植物蒐集與科學研究是植物園設立的基本任務,植物蒐集也提供植物分類學與保育學基本素材。在植物保育方面,據農委會提供的資料,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記載的受威脅植物共有908種,約佔台灣已記錄植物物種的1/5;植物園系統蒐集保存之喬木植物計有100種,佔受威脅喬木物種總數76.92%;草本植物相對缺乏,有57種,佔受威脅草本物種總數9.15%。
其他依序為:灌木植物計有34種、佔受威脅灌木物種總數33.33%;藤本植物15種、佔受威脅藤本物種總數28.3%;合計已蒐集物種為206種,佔全部受威脅物種總數之22.69%。未來希望能提升木本植物紅皮書物種保種達90%,其他類別則需更加著力。
另以保護留區統計,台灣有748種、82.47%受威脅植物的棲地受保護,但仍有159種、17.53% 的棲地不在保護區域內。
草本植物保種:找回記憶中常伴身邊的植物
董景生指出,為了能達到全台灣植物的75%遷地保育目標,以台北植物園為規劃中心,統整全台灣的植物園、其他保種苗圃與研究單位、以及非政府保育組織,共同進行遷地保育,更是植物園未來的重要使命與任務。
另外,遷地保育的研究與推廣,雖為台北植物園持續關注的重點,但因都市發展造成台北植物園展示空間的減縮,讓植物園面臨公園化的處境,難能推展重要功能,尋覓更多的遷地保種區,以及整合相關的官方與民間團體是目前正積極面對的挑戰。
草本植物往往位於人群聚集之處,也就是所說的「里山里地」。植物園明年主題為里山植物,談在鄉村周邊、人群居住附近成長的植物,曾經是記憶中日常陪伴的植物,就是「里山植物」。
那麼台灣有哪些里山植物呢?董景生說,台灣的里山植物非常多,例如鄉下常見的野牡丹,又如日本也有的紅花石蒜。紅花石蒜是長在田埂中間的植物,它的根系有毒,但花能吸引蝴蝶,讓好的蟲來、壞的蟲走,因此日本視為友善農業的植物。這類型的植物,在台灣則是一些常見的線柱蘭、葦草蘭和石竹,只是這些植物隨著都市開發而淡出人們的記憶。
「當我們談(生物多樣性)里山(里地)倡議時,應思考實際要保育的對象。」董景生說,植物園會把這類的里山植物類群化,實質內涵則將全面瀏覽檢視。
善待植物園 善待救命方舟
「我們應該要善待我們的植物園,保護利用我們的植物資源。」林試所長黃裕星說,植物園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從面對颱風,台北市政府處理行道樹避免傷及行人,和植物園內加強保護樹木的處理方式,就能感受不同之處。
黃裕星說,未來將結合植物園歷史發展能量,與台灣自然保留區系統,除了現有幾個林試所六大植物園為基地外,也跟林務局溝通,希望在保護留區周邊已經廢棄不用的林務局工作站,或造林苗圃平台多做幾個野外的基因保存庫,將保護留區收集到紅皮書中的植物,就地引種到這些廢棄的苗圃或工作站附近,當風災造成棲地崩坍,還有一些重要的物種保存,等到崩塌地復原後,才能引種回到原生地復育。
國家植物園計畫屆期,未來國家植物園計畫名稱為「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盼能增加保種場域,構想雖獲農委會主委支持,卻未獲行政院認可。他語重心長地說,過去20多年來,植物學逐漸成為冷門的科學,植物園更少人願意接觸,但在氣候變遷下,植物經濟慢慢越來越重視的時刻,有更多人關心,社會民氣就會起來。
聯合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1987年為了植物保育的國際網絡,設立了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這個國際組織包含研究團體會員與個體會員,截至本年度,全世界已有遍及全球各大洲3,254座植物園,全球植物園每年約有1億5000萬的參訪人數,影響層面極廣;同時負擔全球植物保育的重要使命,堅實的國際網絡構築出跨越國界的組織實力,連結全球植物愛好者,為永續人類生命進行植物教育與物種保育。
全球植物保育戰略(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GSPC, 2011-2020)
五大目標:
- 植物多樣性能被理解、紀錄與認可。
- 植物多樣性被緊急而有效的保存。
- 植物多樣性可以永續且公平的使用。
- 促進植物多樣性的教育和意識,及在永續生命的作用和對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重要性。
- 制定實施策略所需的能力和公眾參與。
16項具體行動:
- 所有已知植物能有線上植物誌。
- 所有已知植物的保育狀態評估,據此展開保育行動。
- 資訊、研究與相關產出,發展與分享必要的策略。
- 至少15%的生態區或植群型態能被有效率的管理或重建。
- 每個生態區域內至少75%的重要植物多樣性區域,能針對保育植物或遺傳多樣性進行有效的在地管理。
- 至少75%的農業生產區能永續經營,維持植物的多樣性組成。
- 至少75%的已知受威脅植物進行域內保育。
- 至少75%的受威脅植物能於域外基地保種,最好是在原產國家,其中的20%列入復育或異地補償計畫。
- 作物和具有社會經濟價值的主要植物中,保育70%的遺傳多樣性,並能尊重、保存並維繫原住民在地知識。
- 有效的管理植物避免新的生物入侵,並經營已被生物入侵的重要植物多樣性地區。
- 沒有野生植物因為國際貿易而瀕臨滅絕
- 永續經營所有野外採集的植物產品。
- 原住民和在地知識與植物資源息息相關,需盡力維持強化,達到睿智利用、永續生命、在地糧食安全與健康照顧的目的。
- 重要的植物多樣性需要列入傳播、教育和公共宣導以強化保育。
- 根據本國需要,培訓增加擁有適當設備的植物保育專業人員,以實現本策略各項目標
- 連結研究單位、網絡與成員,建立強化國內、區域與國際層級的植物保育,以達到策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