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目:食肉目
科:熊科
屬:熊屬
種:歐亞棕熊
特徵:法國境內最大且最瀕危的陸上哺乳動物。
2014年的族群大小:大約20隻,其中僅有三隻是在復育計劃開始前出生的原生棕熊。1995那年記錄到最低的族群數量只有五隻。
保育現況:棕熊的全球數量雖仍不受威脅;然而從長遠看來,在法國境內並非如此。
主要威脅:
- 基因庫很小
- 老年棕熊已無法再生育
- 棲地破碎
- 被獵殺
- 棲地受人類干擾
- 路殺
歐亞棕熊是舊世界(Ancient World)棕熊的亞種,從亞班牙北部一直到日本北海道都有分布。雖然棕熊原本生長在墨西哥與美國加州,但現在也存在於北美洲。美洲棕熊包括了科迪亞克棕熊(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Kodiak)和灰熊(Ursus arctos horribilis,Grizzly)。
在歐洲,大部分的歐亞棕熊仍生存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中歐,以及西俄。然而,位於西班牙北方與南法的族群已面臨滅絕的危險。除了歐洲以外,有小部份族群生存於高加索地區、北印度、中國、西伯利亞和日本北海道。
歐亞棕熊和亞洲黑熊很不一樣。牠們的體型比較壯碩,毛色較淡,骨架與鼻子都比黑熊要大。從側面看來,歐亞棕熊的背部也隆起的較明顯。行為上來說,歐亞棕熊比較害羞,比較少有傷害人類的事件傳出;牠們也會攀樹,但不像黑熊那麼常爬樹。歐亞棕熊與黑熊都是熊屬,不過,亞洲黑熊(U. thibetanus)親緣上比較類似美洲黑熊。台灣當地的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的亞種,學名則是U. thibetanus formosanus。
法國文化裡的熊
在基督時代之前,古早的法國人就已經將熊納入慶典儀式中,這些慶典通常都與季節息息相關。
熊需要在冬眠之前補充足夠的脂肪,所以與豐收慶典與冬天降臨有關。而熊從冬眠中醒來則象徵重生,則是宣布春天到來和新一輪季節更迭開始的時刻。其中有些儀式雖然有些簡樸,卻仍沿襲到今日,在法國庇里牛斯山(Pyrenees)與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里亞(Cantabrian)區域的傳統慶典當中仍可以看得到。 有幾個中古世紀的傳說是以棕熊做為主角。他通常是笨拙與貪吃的代表,總是被聰明的狐狸捉弄。
馴熊師是個住在貧窮鄉間的人們才會從事的工作。
馴熊師會搜集熊的孤兒,將牠們扶養長大然後加以訓練,讓貧民得以藉棕熊表演來賺取生活所需。這項工作一直到上個世紀末才在法國庇里牛斯山區域消失。馴熊師通常會帶著棕熊到各地巡演,有的時候最遠會去到美國。這些熊會表演跳舞或是一些基本的雜耍技能來取悅觀眾。即便現在人們逐漸重視動物的福利,但這些傳統直到最近才從西班牙以及巴爾幹地區消失。
法國境內的棕熊族群減少
法國現今僅存留一小群歐亞棕熊,是過去龐大族群殘存的一部分。雖然熊類在中古世紀的歐洲有著象徵性的意義,但那時歐亞棕熊已經從原始的低地森林棲地撤退到山上,然後一直生存在中高海拔的山區。隨著木材砍伐與人類族群增加, 現在已經逐漸遷徙到更為深山的森林裡。19世紀中葉,歐亞棕熊已經從法國中央高原和汝拉省絕跡,而僅存於阿爾卑斯山脈與庇里牛斯山上。
1930年,法國僅存居住在庇里牛斯山區的最後一群歐亞棕熊[1];到1955年更只剩下此山區倖存的五隻。雖然結果早可預見,人們卻在最後一刻才終於有所警覺。直到那時,人們才決定要將現存的歐亞棕熊族群重新引進庇里牛斯山脈。
1996年 復育再引回計畫開始
計畫選定了斯洛維尼亞的歐亞棕熊作為再引回計畫的母群,這個決定有幾項優點,包括斯洛維尼亞與法國距離相近、長期保育計畫政策穩定、棕熊保育的衛生記錄良好,還有就是斯洛維尼亞棕熊的基因庫與原始法國族群差距不大。到現在已實施了兩次野放。第一次是在1996年5月到1997年5月間,兩隻母熊與一隻名為Pyros的公熊,被引進庇里牛斯山區的棲地,從這段影片可以看到Pyros被野放到新法國棲地的過程。
2006年,在最後一隻來自原始族群的母熊死亡後,復育計畫實施了第二次的野放。第二次野放過程並不平順,受到幾個當地社群的代表反對,讓野放熊隻的撫育人員倍感威脅。在2006年春天的4月到8月間,有四隻成年母熊與一隻名為Balou的公熊被重新引進庇里牛斯山區的棲地。
距離維持穩定的歐亞棕熊族群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來自獵人的威脅
到了2014年6月,始於1996年的復育再引回計畫中,至少有五隻成年棕熊已經死亡,而其中三隻的死與人類有直接關係。最後一隻法國庇里牛斯山原始族群的母熊,在2004年死於狩獵者的誤殺。 根據獵人的說詞,這隻母熊向著獵人奔馳而來,獵人只好對她開槍。然而,這個區域當時原本就禁止狩獵,因為這頭母熊正在扶養一隻10個月大的幼熊。法國境內州政府與幾個非政府組織對這個獵人採取法律行動,控告獵人蓄意獵殺瀕危物種。最後,獵人被罰11000歐元(台幣約37.4萬),所屬的狩獵協會也被處以罰金。
難以擴增的基因庫
另兩則人為引起的棕熊死亡事件,一則也是狩獵意外,另一起則是車禍。還有兩起事件是因地形險惡所導致的墜落意外。然而即使有這麼高的死亡率,熊隻族群仍然漸漸由1996年的5隻增長到現在的20隻;其中八隻來自再引回計畫。也就是說,這18年來,新生了十隻歐亞棕熊。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族群目前分裂為兩群,而較小的那群中沒有母熊。而且這個族群還是有著基因庫太小的問題。原本計畫期望藉由引入來自斯洛維尼亞的熊隻以增加基因庫的大小。然而1996年之後,所有新生幼熊都是公熊首領Pyros的後代。原始族群的公熊並未能繁衍出任何幼熊。更糟的是,原本期望能引進更多基因多樣性而於2006年從斯洛維尼亞引入的公熊Balou,也沒有能繁衍出任何幼熊,並且死於2014年的6月。
保育與當地社群的衝突
同時,當地狩獵和牧羊團體與NGO保育組織間的衝突也漸漸浮上檯面。牧羊與狩獵團體抱怨NGO組織的再引回計畫過於理想,沒有考慮到當地社群的經濟現況。例如當地的羊群受到熊隻攻擊事件也是事實。雖然計畫提供了補償措施,然而卻沒有改變當地居民的反感。NGO組織則辯稱棕熊是具代表性的動物,將可以促進當地的旅遊業;而且棕熊也有權繼續居住在他們已經住了十萬年的棲地裡。
2012年,法國歐亞棕熊保育轉變成全歐洲的問題。
雖然曾經許下承諾,法國卻沒有積極地再進行再引回計劃。舉例來說,環境部一再辯稱某隻斯洛維尼亞母熊死於自然死亡,因此不需要替代熊隻。而母熊也的確是在引入野放後四個月,不小心跌落山谷的。
2012年,因為保育進展遲滯。歐洲委員會警告法國:若再不建立有力的計劃藍圖,歐盟恐怕要對法國討回所有保育補助。2014年,自然科學上的重要機構 ──法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大力鼓吹應再引進六隻來自斯洛維尼亞的母熊。之後法國環境部長也承諾會完成再引回計劃實施的最後藍圖。
法國的歐亞棕熊再引回計劃顯示,要讓社群接受大型哺乳類動物的存在有多麼困難。
雖然歐亞棕熊攻擊人的事件,不管是在法國或是其他所有棲地內都極為少見,但牠們仍被視為危險掠食者。的確,棕熊會攻擊綿羊;但預防的辦法並不是沒有。例如,牧羊犬就可以避免棕熊接近羊群。這在其它歐洲國家都有成效。
此外,雖然棕熊仍是居民文化傳承中的一部分,社區卻似乎已經失去了與棕熊間的聯結。在這個特別的例子裡,棕熊並不是因為其藥用而成為被狩獵的對象,只是必須適應一個經過改變之後,有著道路、獵人、毒餌威脅的新環境。
※ 參考資料
※閱讀英文版【絕地‧再生】Endangered Species:The Eurasian Brown Bear in France
※Malcolm × TEIA 絕地再生:瀕絕動物保育中英文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