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作者:彭瑞祥、鄒敏惠、詹嘉紋
FOCUS:狩獵和保育爭議,在今年因獵人王光祿事件再次浮上檯面,一談起便牽動原權、傳統文化、自然資源管理等,種種存在已久但因缺乏互信故仍未取得共識的難題。新政府上台後,宣示推動轉型正義,還給原住民族的公道和權利如何化為實際作為?其中一個戰場就在自然資源的管理上,與其膠著於原漢之爭,學者提出從「生物多樣性」觀點來看,保育與狩獵其實並不衝突,反而是永續利用的一體兩面;再加上與「部落共管」等經營模式,或許能成為化解長年爭議的一線契機。
發生什麼事?
儘管政府的保育治理作為,已逐步從「管制」轉向「合作」,以建立夥伴關係和共管機制為願景,然而,宣示歸宣示,事實才是最後的檢驗。
在布農族獵人王光祿因為狩獵被判刑、以及原民立委提案「非營利自用」狩獵除罪化的事件上,引起的保育和文化傳承價值孰輕孰重的論述交火,不意外地,重演了2004年底因為丹大地區試辦狩獵引發的論戰;尤其是在蔡英文總統向原住民道歉前夕,30多個部落7月30日走上凱道,要求依照原基法精神,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及《國家公園法》。凸顯在多年來政府宣示的夥伴關係願景,離事實還很遠。
值得期待的是,讓論戰成為共識成形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沒有生生不息的生態體系,何來部落文化的傳承?目前,農委會已建立植物採集除罪的政策方向,雖然還未做到原民團體期待的狩獵除罪化,但生物多樣性和獵場維護並不相悖,治理模式更非停滯不變,更細緻的對話、溝通和合作來改善。
瞭解更多看這裡
新聞
- 3/4 「狩獵是原權!」 原團指野保法違憲 替王光祿聲請釋憲
- 3/16 原民傳統領域採集行不行? 管理法12年未完成遭批
- 4/8 原民「非營利自用」狩獵除罪 孔文吉發動修野保法
- 4/14 原民狩獵自用除罪有望 農委會:還是要申報
- 4/20 林岱樺提修法再協商 「原民自用狩獵」闖關暫無望
- 4/20 狩獵、放生修法缺客觀數據佐證 民團籲暫緩二讀
- 8/1 爭文化平等 太魯閣族上凱道:還我原住民族狩獵權
- 8/6 農委會預告原民傳領林產物管理草案 關乎維繫生物多樣性
- 8/18 轉型正義第一步 原民採集森林物產除罪 學者籲「共管」
社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