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里海會改變 人類的活動是關鍵
東海岸梯田的復育,自磯崎、石梯坪、港口至靜浦,2012年開始有海稻米產出,直至今年這些部落的梯田耕種面積共達十公頃,金黃稻穗與蔚藍海天的和諧景致讓人流連忘返。
林務局花蓮管理處於2009年開始規劃東海岸景觀,期待能回復4、50年代部落梯田耕作的盛況。由於石梯坪梯田耕地近6公頃,成為引水復耕重點區,部落協會則扮演執行要角。石梯坪引水埤圳,至今共挹注經費1300多萬元,花蓮林管處持續透過各種努力與縣府及社區居民協調,期待梯田可以復耕。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提及日本的「里山、里海」(Saoyama;Satoumi)概念,倡議自然地景與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形成「生產-生態-生活」三面向的互動系統,認為人在環境中的生活與生物多樣性有依存關係。
花蓮林管處育樂課長紀有亭表示,石梯坪梯田復耕後,持續監測生物多樣性,從初期十多種的生物至今已達30多種,這是里山里海倡議的一項指標,人類的生活反而能夠成就生態景觀及生物多樣性,也顯現台灣擁有如里山里海般的生態景觀。
雖然類里山的概念在東海岸持續進行,紀有亭仍指出梯田復耕的難處,雖然能夠復育人與土地的情感,但年僅一耕,仍不足以養活家人;再者,天災頻繁,如何維護埤圳的引水通暢,仍有人力及經費上的困難。
中央政府及花蓮縣政府的經費挹注逐年減少,部落續耕面臨困難,紀有亭認為梯田的荒蕪,驗證了社區資源的缺乏,逐漸抵擋不住資本主義的洪流,青壯人口依舊會為了謀生而離開原鄉。升火工作室的舒米‧如妮也表示「目前石梯坪的耕作一直都是有機耕作,稻田年僅一作,產量供不應求,所得收入仍無法供應家庭支出,維持耕種都面臨困難了,遑論要求年輕人回來工作」。
即使擁有動人的山光水色,缺少了人力資源的花蓮沿岸仍無法建構良好的里山社群生態,尤其花蓮縣地形狹長,人口稀少,沿岸部落的各個工作坊若單打獨鬥,各自發展,很容易再度殞歿,因此莎娃綠岸工作坊的Lafay表示「石梯坪沿岸採取雞尾酒模式的經營方針,也就是將社區各地的資源透過整合進行社區營造」。
三十年間甚至更久遠的傳統文化一一重現,狹長的港口部落逐漸恢復里山里海倡議的自然景觀,可見部落共同經營的模式造就自然生態與人文的和諧地景,「社會生態」才是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為了人地共生的和諧,港口部落的莎娃綠岸工作室已經默默努力十多年了。
港口部落女兒 傳承阿美族生活智慧
幾世代以來生活於花蓮縣港口部落的阿美族,過著與山海依存的生活,到山上取木材蓋房子、到海裡捕撈漁獲,適度且永續的利用山林資源,且透過各個祭典祈求作物豐收與家人土地的平安,敬畏與尊敬大自然等諸神。然而在種種諸多因素下,人不再與土地親近了,許多傳統生活智慧因文化傳承的斷層而流失。
Lafay在10多年前返回家鄉,與父母親攜手深耕部落文化傳承工作。創立莎娃綠岸工作坊與文化協會,對於深處花蓮後山,資源不足的問題深有感觸,她將石門到大港口部落一帶的工藝工作室,如升火工作室、項鍊工作室等彼此串連,共同發展部落的深度旅遊。由整理部落閒置空間與耕作開始,陸續找尋過去流失的祭典儀式與歌謠。其中Lafay投入相當多的心力找回消失的巫師之舞。對於文化傳承、部落發展有很深的使命感與親身體悟。
文化的傳承,亦是個人的生命歷程
Lafay的祖母及外祖母是部落中的巫師,透過父母親對她們的思念,經由口述一點一滴的恢復消失的祭典儀式與歌謠。Lafay說她在十幾歲時就離開了部落,曾經在日本留學,被問及家鄉文化時竟愣住了,從此埋下尋根之旅的種子。
在40歲那年取得先生的諒解後,回到部落扮演了父母親的文化傳承者、兩個孩子的母親、部落環議題的抗爭者等不同的角色,其中所付出的時間、金錢、親子間的分離與辛勞等並未讓她打退堂鼓,反而因此覺察、並且適時修正自己,Lafay感謝部落讓她有學習的機會,找到自己的天命。
她談到,找回傳統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從種植作物到收成,清楚感受到人與自然緊密連結的關係,同時感謝大地母親的照顧。讓遊客到部落進行深度旅遊,Lafay說這就像是分享生活,將土地與自然帶給她的感動,從內而外傳遞出去。這個過程,既是個人生命歷程,也是整個部落文化的傳承。
找回部落的傳統文化,以及人對土地的認同,對家的認同,重建里山里海精神生活的樣貌,並藉由深度旅遊包含生態旅遊的方式,支持部落的傳承行動與發展。
產官學結合 旅遊新亮點
林務局花蓮管理處與東華大學目前共同協助東部海岸的生態旅遊開發,盼望傳統文化與觀光經濟能夠和諧並存。比起走在人潮喧囂的觀光勝地,現代人追求品質與樂活的輕旅行。
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於2003年提出「生態旅遊白皮書」,強調以自然資源為核心,採用低環境衝擊的休閒活動,並以當地文化為主軸進行遊程。藉由政府提供計畫補助、鄰近校園協助環境監測與評估,再配合社區當地執行活動,盼望產官學三者合作,從人與環境的相處中,鼓勵遊客在旅遊之餘,學習尊重地方文化,建立良好的互利關係,也透過生態旅遊的方式,找回人與土地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共同創造永續的生活方式與旅遊。
※ 本文為《島語‧傾聽》:第九屆環境新聞編輯採訪營學員作品,出自「103年環境新聞及影片傳播專案工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