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有很多很多的大小事,都在點點繁星的東海岸發生;不斷的飛行、迴轉、重生,千里萬里,最終都將在我們的土地降落。」
東部的環境總是如此的,滿溢著原野的氣息、古樸而誠摯的記憶以及鹹鹹黏黏的美麗海洋。也許你我都曾有這樣的一個一個經驗吧,從繁華喧鬧的都市裡離開,搭乘著火車,穿越樓宇,穿過山隧、山洞,最後在充滿波濤與田野的空氣裡抵達了某個似曾相似卻也截然不同的世界。
舒米‧如妮,花蓮的女兒,出生於港口部落迎面而來的海風裡;如今,也有了鮭魚一般的心境,在她十五歲那年,逃離家鄉,去探索外頭的花花世界,在外頭流浪了不少年頭。「後來我才發現,沒辦法離開自己的故鄉太久。」一直在她心裡,都有這麼一句話,於是在她三十四歲那年,毅然決然,也為了找回自我身份的認同,又回到了那個當初在她童年裡歌聲縈繞的家鄉。
在舒米‧如妮的口裡,所有記憶裡的故鄉,總顯得那麼真實,就像一場持續進行的夢,在她的話語裡無懼而真誠的向我們展露著。
一個夢的開始
舒米‧如妮記得年輕時,部落裡有一個傳統的碾米器「jastibon」,因為發出的聲音很動聽,於是它在當地就被喻為了「河邊的交響樂」;在當時,這裡也成為了部落裡的男男女女的聚會地點,就像是一個夢一般「一個夢的開始」。
石梯坪的水圳在阿美族和舒米的生活裡也佔了一個很大的位置。每隔一段時間,總會由每一家的兩個大人和小孩們來這裡,大人負責修繕工作,而小孩就留在附近捉蝦、嬉戲。舒米記得,這些回憶都曾在她的記憶裡扮演了一段美好而快樂的過程,只不過,這些美好的片段卻僅止停留在她的年輕時代,就如同海稻米一般,沒有繼續延續下去,就像是都離開了。
回憶裡的風景 海稻米之歌再度響起
舒米說,在三十年以前,海稻米在港口部落石梯坪一帶曾鋪滿一階階的水梯田,收割時節,金黃稻浪與藍白海浪相連翻飛,是老人們回憶裡閃耀的風景。
後來隨著灌溉水源的斷流枯竭,以及部落青年的外流,臨海的梯田便漸漸的荒廢荒蕪,或休耕,或遭外來人買走土地,出租作為民宿。因此,當時的港口部落,便讓舒米想起了當年在東海岸生活時的美好過去,使它相信,這樣美麗的海稻景色、四時風光,是它所想要,也必須去保護的。
「海稻米,是臨海生長的稻米,它聽海唱歌,聽海長大,因石梯坪水梯田復舊後而賦予此名,它不僅是這片土地重生的代表,更是過去在這片土地世代耕種的阿美族人的希望。」舒米這麼說。而她也的確這麼做了,為了達成復育水耕田的理想,她決定動手實踐它。
不僅試著找回海稻米的歷史文化、拜訪當地耆老以協助疏通水源、說服在地的農夫共同打造一個無農藥、有機的水耕田,她更透過「米粑流」的網站串連,將港口部落的消息擴散出去,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水梯田的復育成果;也推銷自己,用文字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關注,重新提振原鄉青年原住民的人口回流比例,也藉此再度整合起整個部落的向心力,重新唱起海稻米之歌。
現實的艱辛 復耕的關卡
舒米重新復育了海稻米,取得暫時的成功,只不過仍舊未打動所有族人的心。眼見著大大的「售」字告示牌插在港口各處的土地上,那就像是一種警醒吧,她知道,這一切只是個開始。
「山是我們的廚房、海是我們的冰箱」山與海,都曾是他們的家。然而,隨著現代化的衝擊,就業機會匱乏、部落的人口嚴重外移、土地不斷流失。若部落沒有土地,隨之而來的將會是部落的沒落與文化的失落,會不會,最後剩下的屋子只剩下觀光的意義?就如同舒米所說的:『有豐收,才會有豐年祭。』
經濟困境及人力資源的困乏是舒米在復耕海稻米時所面對的難題。收割一直是農事中最快樂的,舒米有時卻感到害怕。因為沒有人可以回來幫忙收割,要是沒有了人力,怎麼來的及?她有時也常常很感慨,為甚麼我們的生態復育早就完成了,卻還是沒有人回來呢?
因應人力資源的困乏,舒米還透過舉辦打工渡假、換宿等形式來獲取人力,反而造成需耗費更多時間及精力去照料那樣的「遊客」,也因為他們抱持著「渡假」的心態,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往往無法真正達成實質的幫助,停留的時間也不夠,無法促成永續,反而淪於走馬看花。由於種植海稻米的地形屬於狹長型梯田,耕作所需要的大型機械無法支援,因經濟困境無力負擔農耕機具,讓復育海稻米的路程更加艱難。
如歌的序言在東岸 海稻米正要發光
舒米.如妮復育海稻米的成功案例,終於逐漸帶動部落青年回流的的力量;也在兼顧在地文化傳承之餘,重新學習如何與自然共生。舒米說過:『復育後的海稻米梯田,除了迎來人的回流,許多生物也回流了,這樣真的很美,也讓人喜悅。』
在進行復育時,時常面臨稻田豐收卻無人收割的困境、部落青壯年與老年人口青黃不接造成的人力匱乏,正是舒米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在7/4號第九屆環境新聞編採營中,各學員針對此一問題踴躍地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希冀能幫助已結成纍纍果實的“海稻米復育計畫”能永續的經營下去,進而帶動鄰近部落乃至於串連整個東海岸,讓隨海風搖曳的金黃稻穗永遠映著東海岸澈藍的海水。
最後,我們整理出學員們提供的解決方案:
1、群眾募資flying v,預約一份幸福給自己的土地
可嘗試透過FLYINGV平台,除了解決經濟上困境,也能將海稻米對土地及生命的價值傳遞給更多人。
2、AIESEC,I SEE YOU
與AIESEC學生國際志工的合作,或許能幫助舒米找到適合的人力,如較為吃苦耐勞、生活自理的志工,來協助海稻米復育的計畫。透過AIESEC平台,吸引全世界各地對環境議題關注的志工,能帶來的不只是人力甚至是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鏡。此外部落文化的傳承,除了傳給部落本身的青年外,甚至可以影響到這些擔任志工的台灣青年、國外志工 ,一起共同擔負傳承在地文化、原民文化乃至於在地生態圈的責任。
這樣美麗的夢,或許將不再遙遠
雖然這一切的努力或許在外人看來不自量力,或愚蠢愚昧──有機農作往往是不受肯定的,然而舒米不以為忤,她說:「只要有一點點的感動,他也會咬著牙、做下去。」僅止於此。「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片稻田、一顆部落之心、一雙手、一個舞台。」
在這樣飽受風霜的的容顏下,她依舊靜靜的看著。佇立在稻浪與海的交處,就彷彿無怨無悔。
※ 本文為《島語‧傾聽》:第九屆環境新聞編輯採訪營學員作品,出自「103年環境新聞及影片傳播專案工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