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於太平洋西側一個格外別緻的小島,受到陽光的照祐,得以以各式農穫養育島上的住民。在日出的東方海岸邊,阿美族人世居了數百年,動聽的歌謠和語言挾帶著海浪的韻律,迴盪在不同世代的耳際;漆黑的夜空映襯著如銀的星光,星光見證了傳說的發生與流傳。
他們的文化「包山包海」,因地制宜發展出的水梯田,承載著在地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生態保護。活潑的孩童在黃綠色的田間追逐著蝴蝶與蜻蜓,白露鷥佇立田埂,偶有老鷹順著山風劃過天邊。跑累了,他們便回到城堡一般的家休息。這裡,是臺灣的花蓮──小小的一塊土地卻有豐富的歷史痕跡與原民文化。
從古至今,縱然不斷經歷各式各樣的土地入侵,總有族人為了溫暖的家而團結、而起身護衛,同時,也吸引了來自各地期盼瞭解、保存在地文化與環境的民眾,以堅定的意志,抵擋土地的失落。幸得上天眷顧,使美麗的東海岸、阿美文化和造物者細膩生態作品得以暫時閃爍著。
家在哪裡
這是一群長久以來居住在秀姑巒溪口沿岸的阿美族人,他們每一個人都與共生的土
地有著深刻的情感連結,對他們來說,每一個部落都是一個家。港口部落,一個曾經失去與土地互動能力的部落,住著一群逐漸忘卻土地是每個人內心深深牽絆的族人。許多原屬部落的土地在二十年前被收歸國有,在部落缺乏人力與資源的情況下,卻因重新為棄耕的水梯田引進灌溉溪水,而出現了令族人重新拾起這份信仰的契機。
幾位深耕部落的族人,透過專案計畫的補助,整頓部落活動中心做為意見交流與整
合的據點,持續討論如何發展極具在地特色的永續生態旅行。花蓮縣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Lafay表示,從水梯田出發,以「家」的概念整合部落間的資源,那麼,歷史人文的推廣如同引賓入室的玄關,工藝美學的呈現如同熱情招呼的客廳,並串連編織、木雕工作室,讓人體會傳統工藝的美好。
協助整合部落資源、帶動社區分工的空間如同維繫各方的起居室;透過山林海洋這條資源繁盛豐沛的廊道,所採集來的是充滿敬畏及感恩的一草一物;引領族人用友善環境的智慧耕耘撫育他們的穀倉「水梯田」,重現過去結實纍纍的黃金海稻田;珍視來自大自然的一絲一毫,並將之端上餐桌,以熱情佐餐。於是,港口部落將不再是被遺忘的名字,而是一個充滿萬物之靈、萬物之情並深刻連結族人情感的家。
這趟旅行以發展個人文史工作室為點,各點的不同人力互相分工配合而延伸為線,進而擴大連結部落因為土地流失與人口外移而疏離的情感面。如此,不僅能推動部落事務順利運作,更期待能緊緊繫住所有依存土地而生的族人的心。
新的語言
隨著海稻米的復育成長,部落重新擁有自己的永續倉庫,也逐漸意識到另一種與外界溝通的美妙語言:永續生態旅行。
面對長期人口外流、平均收入減低的困境,新生海稻米就像飽含新升朝陽金澄氣息的種子,在部落的土地上長出希望。2010年啓動海稻米計畫的部落工作者舒米‧如妮相信,這辛苦的復耕不只為部落找回了遙遠溫暖的記憶,也為此刻族人種下未來的希望。
尤其,隨著海稻米的穩定茁壯,白鷺、昆蟲回來了,過去常見的水生植物也回來了,優美景觀吸引著許多台十一線用路人的目光。這讓過去只是短暫停留石梯坪風景遊樂區的遊客,開始對這片金色稻海感到好奇,從中而生的,就是兼顧生機、生計與生活「三生」的永續生態旅行概念。
在復育計畫中持續協助、投入資源的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育樂課課長紀有亭表示,水梯田兼具了生長作物、美麗景觀及孕育生態的多重優點,由「森林─聚落─梯田─溪流」共構的農業溼地生態系也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系副教授李佳鴻的參與,則使這個計畫更加平衡觀光與生態的衝突。他指出發展「有限度的生態旅遊」是近幾年觀光產業中異軍突起的新穎概念,當獵奇成為探索、瀏覽成為凝視,部落自身的存在就會慢慢影響這些靜心傾聽的人,拜訪者踏入這個家,被蔓延的美好包覆,終將成為山海永續概念的一份子。
充滿山珍海味的家
在部落族人的堅持下,港口部落摸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水梯田的復育造成了部落深度旅行的可能,而不用農藥、不灑除草劑的友善農法,除了讓人吃得更安心,也使生態回到更純淨天然的狀態。更重要的,水梯田讓族人找回了記憶,更家意識到「家」的重要,進而使族人間的情感更為凝聚。
然而,港口部落仍要面對前仆後繼而來的惘惘威脅,例如石梯坪─秀姑巒溪風景特定區的計畫案,此案強烈衝擊到部落的生活領域與傳統文化,如何讓充滿山珍海味──山的珍寶與海的風味──的家永續發展,將是族人與所有關心這塊土地人們不得不承受之重。
※ 本文為《島語‧傾聽》:第九屆環境新聞編輯採訪營學員作品,出自「103年環境新聞及影片傳播專案工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