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的總幹事Lafay
舉辦環境資訊協會來到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莎娃綠岸,第九屆《島語傾聽》環境新聞編輯採訪營隊,在部落中我們訪問了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的總幹事Lafay(陳英彥),請她告訴我們港口部落對於她的意義,以及部落文化再興過程中所發生的插曲與事件。
Lafay面對著部落週邊的地景模型,緩緩的將時光拉回了一百多年前: Cepo'(阿美語「出海口」之意)位在秀姑巒溪口,地理位置佔據東海岸中的樞紐,不論是將物資運送回西部土地,或是將臺灣能完整納入清朝版圖之中,都具有指標性意義。因此清朝的撫蕃計畫兵分三路準備與阿美族驍勇善戰的勇士對峙無法獲勝,改使用懷柔政策的處理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大港口事件』,部落中青年壯丁幾乎全受陷而遭殺害,剩餘族人四處流竄躲避。
Lafay憶起自己的舅舅曾經在日據時代被徵兵時,外婆用土地與太陽守護祝福即將遠行的孩子,那種溫暖與自然的連結,正是港口阿美族人的核心精神。港口部落的居民從早期適應自然環境的靠淡水水岸與海邊之地耕種,不斷受到外來威脅與部落中氏族之間的戰爭,祖先們流離在各處。直到近百年前才較穩定發展於豐濱鄉石門至大港口一帶。
然而,港口部落的光景卻沒有像背後壯麗的山巒那般綿延不絕。民國七十年,一塊養育部落無數居民,被視為「奶水之地」的肥沃土地,因其背山面海的獨到美景,當時的政府便將之劃入觀光規劃區。Lafay提到自己家族的經驗,當初耳聞到即將遭徵收的土地,申報了土地所有權。原以為簡單的事件將到此結束,卻在民國七十九年,被當地鄉公所以「颱風摧毀所有土地申請文件」為由,一語打翻了港口部落世代居住的事實,而爭議至今仍持續著,也衍發了長達二十年的『還我土地』抗爭活動。
覬覦港口部落好山好水的土地案並不僅此一起。民國一百年,為了應付日益增多的中國觀光客需求,政府嘗試於花東海岸尋覓一處興建「山海劇場」的地點;山海劇場原訂邀請原住民表演傳統舞稻,藉此吸引更多的觀光資金投入當地。原本該是一件原住民部落與外地觀光客雙贏的美事,卻因其建基於犧牲部落土地所有權上,且在考量劇場興建地點之時,更將主意動到了充滿部落歷史記憶與擁有多樣生態性的海港上,而致引起當地部落反彈。Lafay說道:我們不是反對開發,只希望開發案在決定之前能與部落充分的溝通。
除了土地議題之外,港口部落的教育也因年青人口外流而遭受到嚴重的衝擊,以致部落內的港口國小由於就讀人數過少而將遭到裁併校。Lafay憂心的表示,裁併校的問題影響了部落學童受教育的權益,更影響部落文化的傳承。
目前隨時可能被裁併的學校,較難請到正規的師資來教導學童,常僅能聘請短期代課老師,故往往教師的素質與熱忱參差不齊。併校後,孩子們必須搭20分鐘車程到其他部落就讀。更嚴重的是,學童們在就學時接觸到部落自身文化逐漸減少,長期以來導致了部落族人的共同意識降低,甚至間接造成了文化傳承方面的沒落。
民國100年時,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被文化部指定為台灣十大重要民俗,榮耀的背後同時引發部落成員對重現祭典看法的爭議。其中的原由乃祭典呈現的是阿美族的泛神信仰,在民國45、46年間隨著西方單一主神信仰的傳入而没落消弭,如今恢復傳統祭典的倡議,反倒抵觸了族人現在的宗教信仰而遭受阻力。
再加上生活型態的轉變,不再和族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祭儀,自然就會消失,例如有自來水且不再耕作後,祈雨的祭儀歌舞便被淡忘了。致力於推動部落祭儀重現的Lafay,自陳當時彷彿被潑了一大桶冷水,甚至哥哥也勸她別再做了。然而,無法輕易放下的她還是堅持下來了。回首這些歷程,Lafay感謝部落給她的提醒,讓長期處於抗爭和領導角色,不自覺充滿武裝、情緒化且表達過於直接的自己,有機會和自己對話,並體會到凡事「以和為貴」的重要性。
母親及外祖母皆為部落巫師的背景,也曾使Lafay一頭鑽進祭師樂舞的考據與學習,然而在一次拜訪了卑南竹占師後,Lafay醒覺這不是她最想扮演的角色,擔任各界的橋樑才是她最擅長且在意的事。一路走來的挫折與阻撓,讓她更深層地去思考個人和土地的關係,從而體悟到一切必須從更周全的認知層次去理解、內化進而分享。
在Lafay講解了歷史及現況後,她帶領學員們走出教室,實際到部落晃晃。沿著馬路往山上走,有一棟傳統的平房。除了房子旁隨意栽種的菜園,屋頂要靠粗繩綁著木塊固定以免被強風吹走。不只是菜園,Lafay告訴學員們路邊不顯眼的植物也可以是桌上佳餚。因此所謂生態種植,不用一畝畝細緻的開墾,共同雜生的植物各有各的生態角色,部落居民每天只摘採所需,就是最簡單的永續經營。
Lafay一路走著,一路採不同的「野草」分享予學員們。繞過族人瞭望的山頭,她又領著學員,面著海,往山下走向金色的海稻米田。站在嫩葉可以做沙拉的朱槿叢邊,她指著遠方的莎娃綠岸,回憶自己蓋房子時的情景。因為看書上說斑馬的條紋可以幫助降溫,Lafay就把通鋪屋頂蓋成黑白條紋的,雖然效果不顯著,卻讓民宿更加與環境共存。
從Lafay的訪談到部落巡禮,不斷感受到人與土地緊密的關係,能重新恢復這份連結時,部落就能回到早期的生命盎然。
※ 本文為《島語‧傾聽》:第九屆環境新聞編輯採訪營學員作品,出自「103年環境新聞及影片傳播專案工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