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世界糧食日:家庭農業供養世界 | 環境資訊中心

2014世界糧食日:家庭農業供養世界

2014年10月24日
作者:洪郁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1972年因氣候異常及蘇聯大量搶購穀物,出現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多次召開糧食會議但未獲解決。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將聯合國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10月16日訂定為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並於每年設立不同主題,欲喚起全球對糧食及農業危機的關注。

今(2014)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為「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同時也為聯合國的國際家庭農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Farming),目的於提升家庭農業與小規模農戶的地位,強調家庭農業對穩定糧食安全、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消除飢餓與解決貧困問題的作用。

據聯合國報告指出[1],全球糧食產量有80%以上由家庭農業及小規模農戶產出,無論在發展中國家或是已開發國家,家庭農業在糧食供應皆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農業雖然小,但其生產力及多樣性卻比大型農田來得高,以斐濟家庭農民為例[2],他們僅利用所有耕地的47%,產出總農產品84%的山藥、大豆、玉米、稻米等作物。此外,家庭農業能保護傳統糧食作物,全球有35億人依靠稻米提供日常生活20%熱量,而稻米最主要的來源即是家庭農業,其中又以亞洲的產量為多。

但近50年來,經濟作物與工商作物農田快速擴張,嚴重壓縮家庭農業糧食生產土地,大多數家庭農場的面積不足2公頃。像是印度過去一半的GDP來自農業[3],但當今政府為發展經濟將大批土地收購,再以低價賣給大企業經營管理,使農地轉作其他工商用途,或是原先耕作應供給當地的糧食,卻轉型成出口經濟作物。造成家庭農業這方面的小農戶們只能依靠小塊田地耕種過活,甚至無地可耕到大型農業企業打工賺取微薄工資。

聯合國《2014世界糧食不安全報告》[4]顯示,全球饑餓人口在持續減少中,目前約有8.05億飢餓人口,不過高達四分之三的飢餓人口生活在亞洲和非洲農村地區。從事生產的小農,往往無法餵飽自己,除了耕作土地不足、天災因素外,許多耕作作物因應需求轉成經濟作物外銷他國,又因低價競爭之故,小農戶無法獲得合理報酬,造成許多小農雖餵飽了國外糧食需求,自己卻是飢餓的一群。

以家庭農業為主的台灣農業也同樣出現問題,過去家庭農業田地多以世代傳承,如今台灣農村正面臨世代斷層與嚴重老化現象。種田需日曬雨淋、看天吃飯、價格易受中盤商控制,因此年輕人不願再賴以農業為生。目前台灣糧食自給率[5](Food self-sufficiency ratio)從民國70年53.8%逐漸下降至33%(102年),其問題出自於台灣的小麥、玉米、黃豆、蔗糖高度依賴他國的糧食進口。若台灣農業就此出現斷層,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未來如果因全球性氣候因素而糧食歉收,可能出現有錢卻買不到食物的情形。

因此聯合國欲藉今年世界糧食日及國際家庭農業年,提醒全球各國重視家庭農業的重要性,推動家庭農業持續發展。各國若妥善規劃家庭農業問題,供應所需資源、協助應對氣候變化、制定有利於可持續家庭農業的環境和社會政策等,家庭農業可望成為解決飢餓與貧困問題的重要關鍵。

註:

[1] 聯合國糧農組織:家庭農業應成為戰勝飢餓的主力軍

[2] 聯合國糧農組織:家庭農業訊息圖解

[3] 香港樂施會:為何小農總是吃不飽?

[4] 聯合國糧農組織:《2014世界糧食不安全報告》

[5] 糧食自給率:指國內消費之糧食(包括食用及非食用)中,由國內生產供應之比率。單項糧食之自給率逕由國內生產量與國內供應量求算百分比而得,計算類別及綜合糧食自給率則分別以價格及熱量為權數,以反映各種糧食之相對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