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之夏」系列專題之七
前一篇提到綠建築的節能績效,經過自動化科技及控制軟體的加持,如今還可進一步升級為「智慧綠建築」。但實際在台推廣多年來,綠建築還是常被誤以為是大企業蓋廠房、或政府興建公共建案時,才需要應付、拿個標章交差了事。可是對多數建築皆屬既有老舊建物,且大多數人都住在傳統住宅的台灣來說,如何讓為數眾多的民宅變綠,才是降低建築部門耗能的最大挑戰。
台灣的房子到底有多老?根據主計處最新發表的「國情統計通報」,台灣現存的共有844.7萬戶住宅,平均屋齡高達28.9年。從縣市別觀察,以桃園市的23.9年最年輕,澎湖縣的39.4年最為老舊,至於鄉民口中的「天龍國」台北市,則以32.3年的平均屋齡高居六都之首。
平均屋齡如此之高,暗示著多數房屋未來都有修繕、改建、甚至都市更新等需求,「世界綠建築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最新報告《FROM THOUSANDS TO BILLIONS》指出,全球每年至少須翻修3%(目前不到1%)的既有建物,才可能在2050年使整體建築部門排碳量歸零,以滿足《巴黎協定》的升溫控制目標。而在老屋翻修的過程中,如何納入綠建築的設計概念和最新節能科技,即是降低建築部門能耗與碳足跡的重要心法。
接著檢視建築型態,台灣有47.1%為1~3樓,次多的是4~5層樓(22.5%),兩者合計貢獻近七成比重,表示多數民眾都是住在五樓以下的透天厝或無電梯公寓,不僅節能、隔熱、防曬等功能堪慮,往後也非常不利於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翻修老屋,一家四口全年電費不用5000元
如何讓傳統老宅搖身一變為節能減碳的綠住宅?上次的節能改造,讓我成功挑戰四口之家整年電費只要5千元。而為了大女兒九月上小學,全家花了一年多時間,從城市的南方搬到北方,從租屋、賣屋到買屋,現在終於到了最後裝潢階段,也是我最期待的部份。而且這次改造已是五年之後,理應隨著時代進步,可以應用更多的節能科技。
新買的這間中古屋是座南向北,沒有夏天陽光直射的問題,而且白天可以靠鄰棟的白牆反射日光,使得單面採光的客廳更為明亮,甚至把原屋主的加蓋雨遮去除之後,客廳白天近陽台端竟可完全不用開燈。我正打算依四季照度觀察一年,若有需要會在花台加設反射鏡,讓更多天光可以照射進客廳。
解決完光的問題,再來將回收水的系統升級。之前曾與水電工人討論出一套把洗衣水回收沖廁的系統,就是把洗衣機架高,下設橘色水桶抽水作沖廁使用。但運作幾年下來發現,橘色水桶裡的水垢不易難洗,再者,洗衣水若放太久仍會有厭氧菌滋生。
這次的回收水系統設計,我把抽水馬達裝到浴室,直接讓兩個馬桶的補水系統接到浴缸,把淋浴後存於浴缸的水作為共同水箱,與兩個馬桶水箱用水管結合;如此一來,就可以抽用過的洗澡水來沖廁。洗衣部份的改造,則是試著在陽台裝雨水撲滿,看能否混合過濾後的雨水與自來水,作為洗衣服的水源。
節電、省水之外,還要讓建築有辦法「儲能」
比起前一次老屋改造,這次新家另一個新裝的設備是「電池」!在歐洲、日本與美國加州,房子加裝儲能設備早就不是新鮮事,我新買的房子雖然沒有太陽能板,但只要將「離峰時段」(晚間22:30~清晨07:30)的電力存進電池,等尖峰時段再拿來使用,配合之後申請的「時間電價」,我每度電的成本最低就只要1.65元(夏月為1.71元),不但能節省電費開銷,也能降低對尖峰用電的依賴。
即便電池價格現在仍不算便宜,我設置容量也不多,但至少可應付如冰箱、洗衣機等一般家電,電池壽命大約可用到5~8年。但我相信電池售價也將如LED一樣,未來幾年一定可以快速下降。
總的來說,此次改造過程最讓我吃驚的是,可應用到住宅場所的智能控制設備,價格已大幅滑落,商品種類更是琳瑯滿目,舉凡:智慧插座、智慧開關、外掛式智慧電表等等,還可透過手機APP控制與排程,甚至加上感應器,屋主再也不用擔心晚上睡覺時客廳燈是否忘了關,或出門後還有哪些待機電力沒拔除。但相較之下,水電工程人員在此領域的學習曲線比較長,有許多設備我都得自己上網購買,再跟水電師傅溝通,裝機上也還有許多待磨合之處。
在研究是否還有其他節能技術時,我也常去臉書社群或網路論壇取經,發現坊間已有不少達人具備豐富知識,諸如:全熱交換機、直流換氣扇、矽藻土、低甲醛地板等。相信未來配合相關政策推行,或建築節能法令的強化,這些節能技術的普及勢必會更加快速,讓每個人改造自家成為「智慧節能宅」的門檻大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