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什麼?」
「生命世界的說故事者、編神話者、摧毀者;情理不明、情緒混亂、信仰模糊的思考者;更新世晚期靈長類演化的意外幸運兒;生命圈的中樞大腦;有無限的想像力、有窮理的動能,在一個衰敗的行星上,卻爭做高高在上的主人,不願屈就為僕人;天賦的常勝者,無限的適應演化力,也有能力持續生命圈直到永遠;傲慢自大、魯莽冒進、傳承致命的個人與自利部族、目光短淺;對想像的神卑躬屈膝、對比自己低下的生命則鄙視不屑。」
這是歷史上的頭一次,一群思維能超前十年有餘的人們,發展出了一股信念:我們正上演著一齣地球的死亡之戲。人類抱緊這個行星的力量不但不夠強大,還越來越微弱。我們的人口多到讓人失去安全感且感覺不自在。大地的信息告訴我們,淡水量越來越不夠用,大氣與海洋汙染越來越嚴重。除了微生物、水母、真菌外,氣候正在變得不利生命,許多物種早已命在旦夕。
由於人類惹出的諸般問題是全球性的規模且層出不窮,且由於過河之卒的底限即將逼近,這些問題不能分開解決:只有那麼多水可供應頁岩油的裂解作業,只有那麼多雨林的覆蓋可栽植大豆與油棕,只有那麼大的剩餘天空可儲放過量的碳。
就在當下,我們心中沒有特定的目標,卻又卯足全力,恐懼不安地走向經濟成長、縱慾消費、衛生保健、個人幸福之途。這對生命圈的其餘部分是全然的負面衝擊。地球環境已變得不穩定也不舒適,我們的長遠未來變得無常。
我撰寫的這本《半個地球》是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這套書是寫人類物種如何成為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 Epoch)的設計師和統治者,其影響所及將遍及所有生命,涵蓋我們人類及整個自然世界,直到長遠的地質年代。在《社會征服了地球》(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裡,我描述為什麼進步的社會組織體系罕見於動物界,為什麼遲至38億年地球生命史的晚期才實現。我翻遍文獻,尋找顯示此現象出現在一種大型非洲靈長類身上的證據。
在《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一書中,我也翻遍文獻,回顧科學論著告訴我們有關人類的感覺系統(居然極其遲鈍)與道德論據(矛盾且薄弱),及此兩者(感覺系統與道德論據)均為當代人類的大議題,但為何內涵卻空洞至此。無奈地,我們還是這生命世界的生命物種,且不可思議地很能適應我們先前的生命環境所留下之獨特狀況;但悲哀的是,此已非原來的環境,或已是由我們創造出的環境。就肉軀與靈魂而論,我們是全新世(the Holocene)的後裔,全新世創造了我們;但對緊接而來的人類世,我們的適應能力還差得遠。
在本書《半個地球》裡,我主張只把這個行星表面的一半交還給自然,我們才可期望拯救這個行星內數不清的各種生命形式。我會指出人類的動物本性,與其社會及文化的才華之獨特融合,正開展人類與其他生命走向極可能毀滅的路途上。人類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們自己及其他生命,而這些卻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尚未提供的。聰明的作為是我們儘快尋覓出路,別深陷於頑固宗教信仰之熱狂泥淖,我們也得自無所適從與粗淺的哲思中掙脫。除非人類學到更多關於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並採取快速的行動去維護它,否則喪失大部分組成地球生命的物種是指日可待的。此半個地球的提議是一個首度的、緊急的,且符合此重大議題的解決之道。我深信惟有至少騰出半個地球做為保留區,我們始能挽救地球境內的生命於狂瀾,達成我們自己圖生存所需的安定。
為什麼是二分之一個地球?而不是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呢?因為無論是先前已經設置的、或未來把小面積用甬道連起的區域,大的區域才能庇護更多生態系與其內的更多物種,已臻可持續的程度。隨著保留區面積的增加,其內能存活的生命多樣性也會提高。當保留區面積縮少,其內的生命多樣性也會依數學模式的預測,迅速地、往往即刻地、及大部分的永遠喪失。若以生物地理學方式綜觀地球上的主要棲地可以發現:在一半的行星地表面積內,各生態系的完整性及絕大多數的生命是可以被拯救的。若有一半或更大的地表面積,地球上的生命就能進入安全區。在半個地球之內,依據現存的生態系來計算,有八成以上的物種可安穩存活。
另外,在心理上保護半個地球是第二個論據。當代的保育運動還做不到這個地步,因為這個目標還在進行中。此建議可推進當代針對最瀕危的棲境與物種保育運動的目標。我們了解到保育之窗正在快速闔上,保育工作必得殫謀戮力、增添更多的保護空間,一快再快地加緊努力,因為時間與機會稍縱即逝。
半個地球是新的概念。它是一個目標。人人都懂什麼是目標,也喜歡有目標。人人都要一個勝利之果,而不要一點一滴的緩慢進展之報導。人之本性渴望水落石出,讓他們的憂心與恐懼得以休止。如果敵人已軍臨城下,如果我們即將一無所有,如果癌症化驗結果即將成真,我們便片刻不得安寧。我們更深層的人性是抉擇更遠大的目標:既使困難重重,但若能取得斐然成果且普渡眾生,便在所不惜。戮力對抗異常,為眾生請命,便是人類最崇高的情操美德。
《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Half-Earth: 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
作者: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譯者:金恒鑣、王益真
出版社:商周出版
ISBN:9789864772568
做為「人類世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威爾森在本書的主張更為激進、也更具衝擊性。他敘述我們人類這一物種是如何在一眨眼間成為此地質年代的掌權者;他敘述人類是如何逐步剪掉「生命家譜樹的若干枝椏,最終殃及整顆大樹,」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他以輓歌般的優美文字記錄正在發生的物種滅絕危機,包括他目睹被捕的兩頭蘇門答臘犀牛、在雨林深處尋訪滅絕已久的「上帝之鳥」,以及眾多無以名狀的生物。更難得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大型瀕危動植物,威爾森更關心不起眼的數百萬種無脊椎動物與微生物,只因這些生命才是構成地球生態系的基礎物種。
威爾森嚴厲地指出生命圈並非人類所有,更戮力駁斥那些好整以暇的「人類世主義」者之無稽謬論:他從來不認為人類能透過生物工程來拯救生態浩劫,批評人類竟一廂情願地認為物種的滅絕能用複製科技來彌補,或靠引進外來物種來遞補滅絕生物。
儘管地球正處存亡危急之秋,威爾森卻非只是個危言聳聽的災難預言人。他不願俯首於宿命論,不甘屈服於主流的既有想法,在87歲暮年之際仍毅然提出如此大膽的構想。他認為保留「半個地球」為時未晚,亦積極找出可重建生物多樣性的實際地區。我們還有時間做出正確的抉擇,讓大自然休養生息,修復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並積極培養下一代的公民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