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募計畫倒數 以原創插畫為號召 讓落難野生動物重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群募計畫倒數 以原創插畫為號召 讓落難野生動物重生

2018年03月07日
本報2018年3月7日台北訊,林睿妤報導

2015年,有一群人想為動物多做點什麼,他們集資推行了《窩抱報》,從發行紙本雜誌、到結合發展線上專題,今年1月,他們再次開拓想像,運用傳播、企劃專業,與插畫家合作推行集資計畫,上線至今,成功募集到71萬元,計畫仍在進行,以原創野生動物插畫衍生產品作為回饋,邀請民眾支持野生動物救傷工作。

「一開始是單純覺得可以做產品義賣。」除了窩抱報,「窩窩」早前成立品牌、做通路,有產銷經驗。團隊成員何晨安向插畫家胡瑜(筆名:Huyu)提案,兩人想著,若能把胡瑜正在進行的動物系列插畫作品,發展成商品,就能將所得捐助給動物相關單位。討論了三次,最後倒決定投入更多精力在推介議題,讓更多人認識野生動物遇到的困境。集資即是一種手段,先吸引大眾目光,再捐助所得。

《重生之路》集資計畫主視覺。圖片來源:窩窩。

今年1月,窩窩與插畫家胡瑜在群募平台「嘖嘖」發起集資計畫,將所得扣除必要成本,全數捐助給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希望幫助更多傷病動物。圖片來源:窩窩。

對比主打產品、讓人們因而認識背後理念,透過集資計畫,可反向操作,直談價值所在,再偕同回饋品,引導群眾關注野生動物議題。何晨安補充,因為配合集資計畫支持者,產品數量是確定的;若有庫存,就有「不必要」的成本,以此捐助,效率不高。

到底什麼值得關注?

野生動物救援是其中一個環節,可一窺動物生存樣貌。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分析,歷年收容、照養的野生動物,在能判斷傷病原因的病例中,以遭受撞擊最為常見,其他原因包括誤中陷阱、疾病與創傷等,「不難看見,由於人類活動的關係,造成許多野生動物非自然的傷害。」

在集資計畫中,窩窩團隊闡述人類之所以要介入、營救野生動物,是因為也只有人類能改善現狀——而從目前數據看來,人們仍有進步空間。

「然而救援永遠只是後端的工作,像是一種彌補。」詢問動物救援相關從業人士經驗後,主筆募資計畫文案的陳信安說,大家共同關心的更包括怎麼在源頭減少受傷情形,怎麼讓民眾對野生動物有正確觀念。不只野生動物急救站,諸如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等救傷單位,經常在臉書平台發布個別救傷案例的照護過程,帶讀者認識各類野生動物及生存處境。

窩窩團隊根據野生動物急救站分析之傷病原因製圖。

根據歷年收容、照養的傷病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急救站分析之常見傷病原因。製圖、圖片來源:窩窩。

計畫另一個挑戰是,民眾會認同公家單位也可能需要捐助嗎?據《公益勸募條例》,各級政府機關、機構可基於公益目的,接受所屬人員或外界主動捐贈。一旦收到捐款,也有相關規範,確保後續處置符合準則。即使如此,團隊事前仍接洽捐助單位野生動物急救站,確認操作方式沒有疑慮。

「當初有一個掙扎就是,他們一直是全心全意為動物付出,縱使沒有錢,也就是想辦法。」這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陳信安說,「事實上,獸醫師不太會說自己多麼辛苦。」人員流動率高、為了爭取計畫經費,一人身兼多職則是現實。

想著如果能讓更多人把目光投向野生動物、甚至關心相關從業者的工作狀況,也許就能改變什麼。窩窩團隊因而用自身企劃、資訊傳播經驗,結合插畫家的作品,並呈現野生動物救援工作的價值,促成這次計畫。窩窩創辦人蘇于寬認為,某種程度上,窩窩團隊也像是倡議團體,「即便我們做媒體,也是去倡議我們認為應該要被關注的議題。」

此次集資計畫的主要團隊成員陳信安(左)及晨安,兩人皆是在校學生,以實習生身分參與。攝影:林睿妤。

此次集資計畫的主要團隊成員陳信安(左)及何晨安,兩人皆是在校學生,以實習生身分參與。攝影:林睿妤。

這是向社會溝通的其中一種方法

推行這次集資計畫,就是多製造一個契機。回憶籌備過程,由於回饋商品設定是插畫衍生產品,集資計畫的重點客群即包括喜歡插畫的人或是插畫家本身的支持者,團隊因而針對插畫家的支持者做印製調查,詢問若有部分收入捐助公益,是否會提高產品購買意願。然而,結果大部分人沒有特別偏好。

當插畫家擔憂計畫「推不動」,窩窩團隊卻反向思考,認為只要這是好的產品、有理由吸引人,就是讓群眾認識這個議題的助力,也可望提升捐助意願。

至於如何檢視,何晨安說明,計畫推行後,驚喜發現「插畫家的粉絲[1]和窩窩的粉絲開始有重疊」,似乎真的「打破同溫層了」——因為根據以往觀察,窩窩的支持者通常是關注動物議題的人,插畫家的粉絲則大多對此主題陌生——這也應驗了先前所想,喜歡插畫的群眾開始與議題產生連結。

有所改變的還包括插畫家胡瑜本人。因為童年時期父親常到山裡騎單車,多次碰見並救助受傷的野生動物,胡瑜對動物並不陌生,這些經驗讓他有了創作動物插畫的想法,更無償和窩窩團隊合作這次集資計畫。但直到討論集資計畫定案以野生動物為主題,而非只著重在早先想到的插畫主角穿山甲,給了胡瑜創作其他別具特色的台灣野生動物的靈感,也多次改稿,盡量忠實呈現動物的生理特徵;從原本想著創作猴子或貓、較單純的概念,轉而描繪生態意義下的物種。

胡瑜補充,選擇動物時掙扎過,最後有石虎、獼猴等較為人知的「入門款」,但也安排了大冠鷲、帝雉,是較少被識別的野生動物。計畫期間,開始有支持者和她聊野生動物,尤其有動物相關背景的人來訊,謝謝她以蛇和蛙[2]──爬蟲類,作為後續的回饋品選項。對她來說,都是很好的交流,也是鼓勵。

因為並非生態專業出身,胡瑜在作畫期間,為了繪製體態,參考許多野生動物圖象,但也意外發現,許多只能參照標本,或是因路死而照下的照片,尤其是石虎,「其實還滿難過的」。

插畫家胡瑜作品。

插畫家胡瑜在這次集資計畫中,繪製石虎、大冠鷲、穿山甲、帝雉、台灣獼猴。圖為其中一項集資計畫回饋品(明信片組)。圖片來源:窩窩。

不只訴諸價值,更要建構讓人關注的理由

集資計畫畢竟是推向市場的,要能讓更多人支持,蘇于寬說,很多事情必須以商業角度考量,包含概念影片、產品品項、視覺、文案、行銷排程等工作,都是事前規劃、按部就班完成,也要預留收到使用者回饋後,隨機應變的精力。

「資源整合是最重要的,因為每一個團體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連結了產品與議題價值,窩窩團隊定義自己該做的,是確定品質、幫助議題傳播。改了N版文案、下臉書廣告、邀請本就關心野生動物議題的團體協助曝光,都是必須工作。這是否違背本業?蘇于寬給的答案是,能透過不同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就是值得做的事。但這確實是一個額外的計畫。

集資計畫從1月起,至今已達設定門檻,窩窩團隊仍繼續安排宣傳工作,推出新回饋品選項,期待在3月20日計畫截止前,讓更多人透過計畫,願意關注野生動物議題。回歸實務,也是把握這次,為野生動物救援工作多募集一些資金。

[1] 此指在社群平臺上追蹤特定個人、品牌消息的群眾,通常是對其感興趣的支持者。
[2] 蛇與蛙的圖象源自胡瑜在參與集資計畫前的創作,因而並非以特定物種作為訴求。

作者

林睿妤

念過森林,見過幾次微光透入林子的魔幻場景。現在覺得世事不能勉強,但願還有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