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琵普查 台灣數量下降406 魚塭「種電」成隱憂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球黑琵普查 台灣數量下降406 魚塭「種電」成隱憂

2018年03月28日
本報2018年3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2018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已於1月19~21日完成。全球共記錄到3941隻黑面琵鷺,與去年數字相同。台灣記錄2195隻,雖仍穩坐全球黑琵度冬數量寶座,卻比去年減少406隻,是數年來首次數量下降;其中台南驟減544隻,當地團體憂心光電業者進駐魚塭,使得黑琵為首的水鳥食物來源減少,可能無法樂觀以待。


黑面琵鷺。郭東輝攝,中華鳥會提供。

台南主棲地數量大減544  棲地經營不利待探討

農委會林務局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今召開記者會,公布全球及全台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普查結果。根據此次調查,全台黑琵數仍佔全球總數一半以上(55%),然而比去年減少406隻。其中台南1265隻,數量跌幅最顯著。其它縣市則小幅增加,其中雲林增加54隻數量變化最明顯,其次依序為嘉義46隻、高雄10隻、金門10隻、宜蘭7隻;新北、新竹、花蓮、東沙島等地則首度新添紀錄,皆有零星個體度冬,顯示黑琵在台度冬有擴散的跡象。


圖片提供:中華鳥會。

目前尚無直接證據顯示造成黑琵數量下降的原因。中華鳥會保育部主任呂翊維表示,從保育觀點來看,分布越廣可分散黑琵生存的風險,但也同時象徵更多的棲地需要關注與保護。不過,從今年初冬季數起黑琵因虛弱營養不良送救傷照護的案例,棲地食物資源是否充足是潛在隱憂。

過去在2011年也曾一度面臨過黑琵數量大量下降、隔(2012)年在數量上又回升的情形。呂翊維認為,唯有繼續觀察未來的族群趨勢變化,才可能找出影響黑面琵鷺族群變化的線索。

「黑面琵鷺保育雖是全球最成功的案例,但黑面琵鷺棲地保育仍有隱憂。」今年台灣數量下降406隻,所幸全球數量沒有下降。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解釋,普查是從中取一時間點全球同步調查,但是黑面琵鷺會不斷移動、充滿變數。雖然不須為一年的數量大驚小怪,但希望主管單位能藉由此次機會,檢視全台黑面琵鷺棲地,關注棲地經營管理。

他接著說,黑面琵鷺是重要的指標,與之共域的還有很多在溼地活動的「涉禽」,棲地健康完整也影響到這些水鳥。

溼地經營管理無力、光電入場 養殖漁業也受衝擊

根據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郭東輝在地觀察,台南雖有兩個國際級溼地,數量不但未因此增加,反而往下降,顯示保護區管理經營不夠積極,無論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或市政府都未著力。

再加上這幾年綠能光電用地甚窘,先是布袋鹽田,現在則動腦筋到魚塭上。魚塭地主租地給光電業者雖可獲得豐富收入,卻使得養殖戶租不到,原本可於漁民收成後供黑琵利用的魚塭逐一消失。光電板是不是影響黑琵族群的因素?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他指出台南沿海魚塭地價已哄抬十倍的現象,當魚塭架上光電板、不能養殖生產,不但鳥類不能利用,七成沒有土地的漁民租不到土地,生計頓時失依。當從業人口減少,魚類生產的面積也減少,影響的是整個漁村結構以及糧食安全。這也使得七股一帶漁民不得不成立自救會,希望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


黑面琵鷺。郭東輝攝,中華鳥會提供。

郭東輝說,裝設光電板發展綠能雖非壞事,但須多少面積達到效益應該說明;其次,光電是不是真的有效率,未來的維護會不會有問題,廢棄或不當使用所造成的汙染,對於原來生產糧食的土地又會造成多少衝擊,似乎未有足夠的討論。

林昆海認為,2025非核家園政策下,能源政策走向綠能,在往此目標前進時,政府應有一套細緻的配套措施,而不是訂了一個目標之後,卻未能好好管制。

他舉經濟部一開始相中布袋廢耕鹽田設置光電板,並因公有地,得以快速盤點得出300公頃設置光電板面積,但因涉及生態熱點而扞格不入。這件事在民間團體、研究單位以科學資料與開發單位論述後,排除了生態熱點,最後保留100公頃左右,雖然不滿意,但還能接受。

接著在七股設置光電廠,則涉及養殖漁業生產,又因是私有地,公部門不願出面協調,放任土地交由市場機制自由買賣。現在漁民組織自救會了,林昆海希望政府能出面提供平台化解衝突,不是為了保育黑琵而已,而是黑琵背後一連串產業、社會、生計問題。


黑面琵鷺。郭東輝攝,中華鳥會提供。

黑琵全球普查歷經15年 度冬棲地以台灣為主

黑面抐桮、飯勺鳥(閩南語)是台南當地人稱呼黑面琵鷺的方式。郭東輝說,追溯起來有可能70幾年前就有這個名稱,對台南人也是常見的鳥。1989年全球黑面琵鷺有多少首度受到關注,也因此確認台灣為主要的度冬棲地,當時估計全球數量不超過300隻;1992年台灣第一份黑面琵鷺保育綱領完成。

全球普查則由香港觀鳥會自2003年起統籌規劃,了解黑琵在全球的族群動態,並固定於每年一月份展開,範圍由北到南涵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澳門、香港、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等地區。

這次全球同步普查結果當中,台灣記錄數量超過55%,其次是中國以及日本。中國紀錄744隻比去年上升近兩倍,當中270隻於福建省內的魚塘區找到。近年數字顯示黑面琵鷺趨向依靠魚塘等人工溼地,但這類人工溼地比不上天然泥灘來得穩定永續。遠道前來參加記者會的香港觀鳥會經理余日東表示,在保護黑面琵鷺的議題下,天然泥灘棲地的保育刻不容緩。


2018年全球黑琵普查結果出爐。攝影:廖靜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