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山,位於台東鹿野對面的山上,布農族人的祖先稱之為Sazasa,意即「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也就是聖經所說「流奶與蜜之地」。鸞山附近的原始林,因著土質特別肥沃,加上海岸山脈快速抬升等因素,此地榕屬植物支柱特別發達,構成了豐富的生態系統及為數眾多的榕樹巨木群景觀,極具保存及教育意義。
台東中野教會的蘇巴黎(王祖祥)長老和其弟阿力曼(王土水)在二○○三年,眼見故鄉的親友將土地一一賣出興建廟宇,甚至,卑南王舊部落遺跡也將被變賣建靈骨塔,鸞山即將變色,台灣最後的原始榕楠林帶面臨威脅,共有兩千株巨大榕樹將被人為破壞。兄弟倆便向銀行借錢,向即將賣地的親戚買地,搶救這些世界級的榕樹。
由於年代久遠,榕樹樹枝交錯一起,布農族人稱這些樹為「會走路的樹」。一棵阿公級的榕樹生出氣根,氣根又成長為一棵爸爸級的樹,這棵樹又長出氣根形成孫子級的樹,不斷循環繁衍,樹幹像個巨人的大腳一步步地踏在森林間,蓊蓊鬱鬱地將整個森林覆蓋住。首次看見的人都不禁驚嘆,不敢置信台灣居然還存有這般令人震懾的林相,像巨大的章魚從天而降地抓住土地,寬大的樹木甚至可同時容納二十多人在其上爬上爬下。
二○○四年生態關懷者協會帶世界環境倫理之父的羅斯頓前來,他大為讚嘆地說:「這絕對是世界級的資產。」而一聽說政府要在此蓋停車場,立即說:「愚蠢(stupid),應該要為後代子孫好好保留這裡。」
而為了保存這些榕樹,今年也成立「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曠永銘表示,當初買地是學習國外模式,怕珍貴的地理、歷史遺跡被破壞,便成立基金會買下土地讓基金會來託管。
不僅保存樹林,也為了保存布農族的傳統文化,今年基金會申請到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有十五位布農族村民得以在此繼續營造傳統的布農部落。
他們根據部落耆老的記憶,建造過去傳統家屋。阿力曼說:「這些人將來會成為森林博物館的講員,為來訪的客人解說。」部落裡更蒐集十六種小米的品種進行復育,希望讓失傳許久的小米種植技術流傳下去,成為小米的「種源庫」,將來給族人繼續種植。
買地護樹是第一步,基金會甚至希望建造沒有圍牆的「森林博物館」。這間博物館沒有圍牆,因為大自然就是博物館,要讓所有人可以到這裡來看看台灣的土地、大樹、動物,吸取原住民的傳統智慧。
阿力曼說:「森林博物館就像是上帝的銀行,我們存住這些石頭、樹木、動物、花草,這些本金不要將他們掏空,他們就會產生源源不絕的利息;存款有多大,利息就有多少。這些利息就是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美麗的景象,還有我們在一起時的友誼、歡樂……這一些都是金錢買不到的。但是,若是這些本金被領光了,就什麼也都沒有了!」
「這個博物館不會有大門,因為大門就在人的心裡!」阿力曼說。
阿力曼並不希望一般觀光客前來,但非常歡迎對自然生態有興趣的教會、團體前來體驗,也歡迎教會來這裡做禮拜,體會和猴子、穿山甲一起敬拜上帝,或是來做生態靈修,透過凝視動物與樹木來默想上帝,「他們可以知道上帝的偉大以及人的渺小,學習到人與土地要互相幫忙。」
該基金會正在償還向銀行所借的錢,為了讓「會走路的樹」可以繼續走下去,讓子孫可以見到這些資產,亟需弟兄姊妹捐款支持。郵政劃撥儲金帳戶: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帳號:06692972。或電:02-23699825,生態關懷者協會。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824期2006年4月10-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