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早,在上海台商學校讀高一的林可妮,特地跟家人一起到屏東小琉球旅行。平常不在台灣生活的她,想要來看看老師口中的珊瑚礁島是多麼地美麗!
花瓶岩是最接近白沙觀光港的景點,也是小琉球觀光產業的大門,幾乎每個遊客都會到這裡拍照、戲水、看海龜。可是這一天,鎮島之寶在林可妮眼中,卻一點都美麗不起來。沙灘上布滿枯枝、斷莖和漂流木,當中還夾雜各式各樣的寶特瓶、保麗龍,甚至還有拖鞋和塑膠容器。
屏東琉球鄉公所表示,垃圾是7月2日晚上陸續從台灣漂過來,小琉球全島海岸線12公里當中,有八成被垃圾登陸成功。7月3日白天,鄉公所優先緊急處理觀光港以及周邊海域。一星期清除近500噸的垃圾,到了7月底,鄉公所回報的數量攀升到近600噸。這麼多的垃圾,為什麼會從台灣漂到小琉球?
小琉球離高屏溪與東港溪出海口約13.2公里,從東港搭船到小琉球的船程只需半小時。以往,如果颱風直撲台灣南部,高屏溪、東港溪河口淤積的垃圾,就會順著大量河水與海流來到小琉球。7月初並沒有颱風,但當時西南氣流在高屏地區下的強降雨,一樣把垃圾沖向小琉球。
高屏溪流域3256平方公里、東港溪流域472平方公里,兩條河流的流域面積加起來是高雄、屏東面積的59%。也就是說這兩條河流承載的污染與垃圾,在進入台灣海峽後,首當其衝的第一線是只有6.8平方公里的小島——小琉球。
東港溪出海前5公里的港西抽水站,各種塑膠垃圾,漂浮在水面或卡在淺灘上。高屏溪中游的農業區,也是處處可見垃圾的蹤跡。這些垃圾正等待著老天下大雨,水一來,它們就自由了,只是受苦的對象,從水圳、小溪、河流變成大海,以及大海對面的小琉球。
來自台南的蘇淮,是一位潛水教練,三年前到小琉球落腳。熱愛海洋的他,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海。對小琉球人來說,海漂垃圾是司空見慣的事,可是對新住民蘇淮而言,卻很難想像。受海漂垃圾影響無法下水的蘇淮,趁著空檔,每天出外拍照、攝影,記錄更多小琉球的環境變化,其中漁埕尾的潮間帶,是他關心的區域之一。
蘇淮發現,海漂垃圾千奇百怪,什麼都有,其中以塑膠製品對海洋環境衝擊最大。小琉球人也逐漸意識到,近年塑膠性質的垃圾越來越多,這些不會分解的廢棄物影響的不只是環境,更會回過頭來阻礙觀光發展。
水面上的垃圾只是冰山一角,潛入海裡,蘇淮拍下遊客跟垃圾共游的超現實畫面,他形容人跟垃圾已經融合在一起,跟著海水上下起伏,同時,他也記錄到海龜吃下塑膠袋,卡在肛門後,被他無意間抽出的影像。透過水面、水下觀察海洋變化的蘇淮,最擔心綠蠵龜的未來。
根據海洋大學在2017年的統計,綠蠵龜數量大約有163隻,遊客只要下水,有八成機率可以親眼目睹綠蠵龜。從過去的漁業到現在的觀光業,小琉球的命脈都來自海洋。可是現在的小琉球,卻年年被垃圾進攻、被塑膠包圍。海洋不好、生物受害,人類不可能全身而退,而要改變,得從人類自身做起。
清垃圾困難,垃圾的最終處置更困難,小琉球一年2000噸的垃圾,至少要花1000萬,靠船運回台灣本島的崁頂焚化爐來處理,至於這次大量的海漂垃圾,光是清理費用就花了100多萬,還好位於屏東枋寮的巨大生質燃料示範場剛啟用,可以接納這些海漂垃圾。木質的垃圾可以進生質燃料的氣化爐,可是塑膠類廢棄物,依然是環保局頭痛的問題。
在夕陽下,遊客正在討論海漂垃圾的問題。有人說台灣目前的垃圾分類回收做得不確實,有人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必須要回到教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的都是小琉球人最無奈的心情,因為要解決海漂垃圾的問題,不是清除效率或垃圾最終處置這兩件事而已。
為了還給海洋健康、還給島嶼清淨,人類還是得培養減塑、減量的生活習慣,徹底落實垃圾分類回收。否則過沒多久,颱風來、大雨來,海漂垃圾又再次攻陷小琉球了!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小琉球的超級任務】
07/30(一) 22:00首播
08/04(六) 11: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