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鳥類族群變遷到環境福祉 一窺「國家鳥類報告」重要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從鳥類族群變遷到環境福祉 一窺「國家鳥類報告」重要性

2018年11月06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一提到鳥類保育,不時聽到「人都吃不飽了,哪顧得了鳥」的說法。其實,鳥類族群變化的監測,是重要的環境指標。不僅歐盟以繁殖鳥類狀況來作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的指標,台灣預計於2020年生物多樣性日發布的第一份國家鳥類報告,也將透過繁殖鳥、冬季候鳥、黑面琵鷺等特定鳥種的監測,反映台灣環境現況。

為了幫助民眾了解「臺灣國家鳥類報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農委會林務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單位,於3日舉辦「2018 臺灣鳥類論壇鳥類族群變遷研討會」,中華鳥會理事長蔡世鵬致詞表示,鳥類族群狀況變好或變壞,皆反映台灣整體環境現況;而國家鳥類報告有如提供一個客觀的數據佐證。


鳥類族群變遷研討會為國家鳥類報告暖身。中華鳥會提供

臺灣國家鳥類報告:鳥類狀態描述

當各國陸續意識到鳥類狀況與人類社會的連結,陸續出版各國鳥類狀態報告(State of the Birds)作為參考。這是運用長期的監測資料,評估所有鳥類的狀態及健康;是以科學證據引導,而非僅憑感覺判斷鳥類整體現況。臺灣國家鳥類報告發起人,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表示,出版鳥類報告的目的是以鳥類狀態反映整體環境健康以及人類福祉。

全球發布鳥類報告的國家,遍及北美、中南美洲,澳洲很早開始,歐洲最多;菲律賓也於去年發布,以此展示國家鳥類資源。台灣預計於2020年5月22日發布第一份報告。

「臺灣國家鳥類報告」的想法始於2010年,林瑞興參加名古屋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Cop 10),目睹各國如何盡全力展現其生物多樣性的樣貌;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多年來一直努力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資源也往往令國際驚艷,自然不能錯過這種盛事。

回台之後,他思考從特生中心研究保育單位的立場,可以為生物多樣性做些什麼。而過去鳥類在民間與公部門長年努力,具有相對於其他物種深厚的基礎,由此為起點,也許能建構更系統化的資料庫,由此分析鳥類現況,讓國人知道台灣的環境狀況,也讓全球知道台灣鳥類保育的努力。台灣國家鳥類報告的雛型於焉而生。

「臺灣國家鳥類報告」是從搭建夥伴關係開始,由關注台灣野鳥的民間組織、學者及政府單位代表,期透過多方合作,更系統性地監測各類野鳥長期的族群動態,並以野鳥為環境指標,透過定期出版國家報告,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

2013年,他寫了一份說帖,邀請國內從事鳥類研究、監測保育年輕的一輩,透過夥伴關係的搭建,更系統的監測野鳥長期的狀況,並出版國家鳥類報告。

夥伴關係目標導向 建構台灣鳥類監測架構

國內無論公部門或民間,在保育的規模和經費都十分窘迫。如果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將民間、公部門資源結合,互補、分工合作並發揮所長。一開始合作,完全不談經費,初始即定位為因理念而相聚一起的組織。「我們都知道,若是因為資源而聚集,資源用完了很快就結束。」林瑞興說,因此夥伴關係是凝聚共識,思考怎麼達成目標。

之後每年3月舉辦夥伴關係年會,盤點既有的監測系統。國家鳥類族群變遷,必須植基於良好的鳥類監測架構。在此之前,已有常態性的繁殖鳥類大調查,經第一年盤點,認為台灣冬季鳥類監測非常重要,因此在中華鳥會、台北鳥會以及高雄鳥會為核心,重啟新年數鳥嘉年華會的冬季鳥類監測工作。

除此之外,則為特定鳥種調查,例如行之多年的全球黑面琵鷺普查,區域性的鳥類調查如水雉、黑鳶、八色鳥、小辮鴴等特定鳥種,並鎖定受脅鳥種;至於台灣已紀錄的600多種鳥類,就透過中華鳥會鳥類紀錄及eBird資料庫的整合。這是對外公開的資訊,大眾隨時都可透過系統操作了解台灣鳥況。


繁殖鳥類族群變化是重要的永續發展指標。圖為白喉笑鶇,攝影:劉良力;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繁殖鳥類監測 永續發展指標

繁殖鳥類的族群趨勢常作為如永續發展指標等,反映著人類賴以維生的環境的指標。歐盟以1990年至今,繁殖鳥類的狀態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項目15.5「採取緊急且重要的行動減少自然棲息地的破壞,終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西元2020年以前,保護及預防瀕危物種的絕種。」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reeding Bird Survey Taiwan,BBS Taiwan)始於2009年,相較於歐盟雖起步晚,但也累積了十年的資訊。

台灣從海岸、離島,到平原、森林、高山,約有160種的繁殖鳥類棲息。透過公民科學家的運用,以分層隨機取樣及標準化調查方法,每年兩次繁殖鳥類調查,至今已建立104種繁殖鳥類(含外來種)逐年族群趨勢的描述。包括台灣紫嘯鶇、紅鳩等22種繁殖鳥類族群數量增加,棕背伯勞、粉紅鸚嘴等29種下降,尤以粉紅鸚嘴下降速率最顯著。


從長年監測得知,繁殖鳥類粉紅鸚嘴族群下降速度顯著。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透過分布不同棲地的繁殖鳥類族群變化,也顯示台灣各地環境的變化,但要能更具準確性,則需更多資料支撐。2019年繁殖鳥類大調查開始認領樣區,這項運用公民科學家的調查計畫,歡迎民眾從受訓開始,逐步以公民身分,為科學調查貢獻心力。

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讓冬季候鳥透漏環境訊息

台灣位屬東亞澳遷徙線上的重要度冬地,全國冬季鳥類族群狀態的系統性監測計畫相形重要。以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核心,於2014年起推動公民科學計畫「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Taiwan New Year Bird Count,NYBC Taiwan)」,每年年末至隔年年初透過志工一起執行鳥類調查,目的是瞭解度冬水鳥的群聚組成、鳥種豐富度及豐度的分布、度冬水鳥的族群變化趨勢等。


西南沿海是過境水鳥重要的棲地,更是全球六成黑面琵鷺的度冬棲地。攝影:郭東輝;中華鳥會提供。

從過去五年資料顯示,以鳥種豐富度及鳥類豐度而言,嘉南沿海及蘭陽平原為台灣的度冬水鳥熱點。小環頸鴴、三趾濱鷸與鐵嘴鴴在澳洲及東亞澳遷徙線的族群顯著增加,但是在台灣的族群卻劇烈下降,可能與這三種水鳥在台灣的度冬棲地變化,造成其族群嚴重的威脅。

31處濕地重要野鳥棲地 未受足夠重視

提到鳥類保育,就不得不提棲地概況。「重要野鳥棲地」(Important Bird and Biodiversity Area,IBA)是由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所發起的全球保育倡議,全球IBA準則針對全球性受威脅鳥種、分佈侷限鳥種、生物群系侷限鳥種,以及群聚性鳥種都有規範。台灣共有54處重要野鳥棲地,明年預計新增「TW055 彰化芳苑」、「TW056 台東樂山」。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環境研究部主任呂翊維指出,重要野鳥棲地的概念,是以鳥類作為指標保護各鳥種全球族群的重要棲地,並讓棲地的其他動植物也受惠,基礎是建立在科學資料之下,期望民間與政府的合作。


產業發展與經濟開發往往犧牲濕地健康。圖為茄萣濕地。攝影:廖靜蕙

54處重要野鳥棲地雖遍佈山區、平原直到沿海,但有31處(含彰化芳苑濕地)位於濕地。呂翊維整理台灣濕地IBA面臨的議題,包括工業與民生污水污染、垃圾污染,產業發展與經濟、綠能開發;遊憩壓力;外來種、野狗問題,重要濕地經營管理,以及法規競合,同樣反映環境現況,必須持續關注。

中華鳥會是民間最重要的鳥類保育團體,成立至今30年。蔡世鵬說,從過去關注黑面琵鷺、水雉至今,這幾年並沒有比較輕鬆。諸如布袋鹽田、七股魚塭與光電業的土地競爭,桃園藻礁面對三接站的開發衝擊等重要議題,都顯示實證的重要性;而國家鳥類報告的出版,目的即為提供客觀的依據,幫助社會大眾了解我們的環境現況。

臺灣國家鳥類報告內容:鳥類的系統性長期監測成果彙整及分析、由指標的變化,說明臺灣鳥類狀態及變遷趨勢、分析變遷與各種壓力之關連,並進而研擬相關保育建議。
若以鳥類類群分析狀態與變遷,則可分為常見繁殖鳥、度冬水鳥、遷徙猛禽、繁殖燕鷗等。
特定受脅鳥種的狀態與變遷:黑面琵鷺、黑嘴端鳳頭燕鷗、黑鳶、水雉、八色鳥、山麻雀、小辮鴴、草鴞、熊鷹、黃魚鴞。
特定議題包括鳥類受脅物種紅皮書、氣候變遷、野鳥捕捉與販賣、環境毒害、濕地喪失與劣化、外來種入侵、鳥類都市化現象、海鳥混獲。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