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iNaturalist使用指南大公開!人人都可成為自然觀察家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公民科學】iNaturalist使用指南大公開!人人都可成為自然觀察家

iNaturalist的使用介紹及其應用(上)

2018年12月02日
文:林政道(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之前環境資訊中心曾報導過 iNaturalist 的簡介,而最近 iNaturalist(以下簡稱 iNat)在各地自然愛好者及公民科學家的熱情分享下,全世界的生物觀察記錄已超過一千多萬筆,在台灣也將近有四萬筆觀察記錄(不含栽培植物或圈養的動物)。

事實上,去年十月份前後,在台灣還沒開始推廣 iNat 時,觀察記錄僅約四千多筆,經過短短十個多月,全台灣的野生生物觀察記錄筆數已達超過四萬筆(圖一),包括中央山脈山區、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綠島、蘭嶼及棉花嶼等離島皆有記錄,其中的生物分類群不只包括常見的哺乳動物、植物、昆蟲、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甚至連肉眼不可見的原生生物也有觀察記錄(例如囊裸藻)。

此外,近一年來的成果也引起 iNat 官方的注意,例如一些特別的觀察記錄獲選為「每日精選觀察(Observation of the Day)」,透過如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等社群媒體分享給全世界。獲選的生物觀察包括了常見的台灣毒蛇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梅雨季限定的發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在IUCN紅皮書上列為瀕危物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以及色彩艷麗奪目的海參—海蘋果(又名紫偽翼手參;Pseudocolochirus violaceus)。

本文將簡單介紹如何使用 iNat 來記錄並觀察您週邊的生物以及後續的資料運用。

iNaturalist 記錄野生生物的觀察記錄筆數
圖1、去年截至十月份以及今年截至八月份使用 iNaturalist 記錄野生生物的觀察記錄筆數。

獲選為「每日精選」的台灣觀察記錄
圖2、獲選為「每日精選」的台灣觀察記錄。擷取自iNat網站,擷取時間:2018/11/29

使用 iNat 的簡要步驟

iNat是以「觀察記錄(observation)」作為資料建構的基礎,一筆觀察記錄至少會包括(也就是觀察者)、(什麼時候看到)、(在什麼地方觀察到的)、(觀察的生物名稱、觀察到的生物證據)。例如今天早上九點(時間),我(觀察者)在嘉義大學蘭潭校區(地點)觀察到一株大花咸豐草(生物),我覺得它的花很美麗,所以隨手記錄並拍了下來(生物的出現證據),這就是一筆「觀察記錄」。

一筆觀察記錄通常只會以一種生物為主體,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即大花咸豐草,如果您拍攝的照片中包含多個物種,請記得把它切分成不同的觀察記錄上傳。如果您觀察夠仔細,一筆觀察記錄也能夠拍同一個體的不同特徵,同時上傳多張照片。

iNat 的觀察記錄
圖3、iNat 的觀察記錄(翻譯自iNaturalist Getting Started

目前 iNat 可以使用網頁介面及行動裝置(Android手機或是iOS手機)上傳、編輯以及鑑定生物觀察記錄,以下是使用 iNat 的簡要步驟:

一、註冊及安裝設定

在註冊之前您必須要有一個 email,或是透過第三方(如 Facebookflickrgoogle)帳號註冊,請記得要在帳號設定的部份勾選「顯示通用名稱(display common names)」並在地點欄位選擇「Taiwan」,這樣您在 iNat 裡頭就能夠優先看到台灣通用的中文俗名(common names)。手機版本也會自動根據您手機的語系自動調整顯示為繁體中文(正體中文);若您是使用網頁版的話,請記得到「帳號設定」的「在地」選項把語言設定為「繁體中文」,其餘註冊細節請閱讀官網上的註冊與設定說明。

二、拍照

對於 iNat 社群鑑定來說,照片是很重要的,雖然從去(2017)年開始, iNat 已經支援人工智慧自動辨識功能,但有些物種的辨識正確率和您拍的照片品質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要拍到哪些特徵才能夠鑑定到物種呢?各個分類群可能會有不同的要求,通常都會需要有個體全身照、重要特徵特寫照、生態照(也就是棲息地和週邊環境的照片)等。以植物為例,路邊的雜草如果沒有拍到花或是果實,要鑑定其實具有相當的難度,所以盡可能把您覺得重要的特徵拍下來,如果您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特徵,可以在網路上的社團或是討論區閱覽相關的照片和討論(例如:自然攝影中心、Facebook 上的自然攝影中心鳥類辨識與特性觀察探討等),累積一定經驗之後您大概就能駕輕就熟了。以下舉出幾個例子說明:

例一、圖四和圖五分別是相同的物種,但是如果您今天上傳圖四至 iNat ,能鑑定出來的人恐怕不多。但如果是圖五的話,把花部的特徵拍清楚,就能夠讓別人更快幫您鑑定

合適與不合適的照片
左為圖4、不合適的照片。右為圖5、合適的照片。圖片來源:林政道

例二、重要特徵可以裁切。因為通常拍攝植物的照片週邊可能會混雜其他的植物,因此適當的裁切可強調主體。以圖六而言,大戟屬(Euphorbia)這類的植物辨識重點特徵是花部腺點及類花瓣腺點附屬物(參見圖七)的顏色和比例,如果能夠裁切以強調此特徵,會更容易讓 iNat 社群上的使用者協助鑑定。

掌握拍照技巧對於新手來說似乎有點難,不過iNat上面有許多熱心的使用者,如果您拍的生物特徵無法順利協助鑑定,通常他們都會提示您應該要拍到哪些特徵。iNaturalist Taiwan 的 facebook 社群中也建立了一份協助鑑定者名單,如果您對於某些類群有疑問的話,也歡迎在觀察記錄中,用評論的方式提及名單中的熱心鑑定者(使用@+使用者名稱,例如 @mutolisp),請他們協助鑑定(請注意禮貌喔,畢竟大家都是熱心無償幫忙的)。

經裁切與未裁切的照片
左為圖6、未裁切的照片。右為圖7、經裁切的照片。圖片來源:林政道

三、上傳觀察記錄

您可以使用電腦或是手機,在網頁或APP的介面上傳觀察記錄。如果是用手機 APP,只能一次上傳一筆觀察記錄(如下圖八),而使用電腦則可以直接把照片拉進瀏覽器中,一次上傳好幾筆記錄(如圖九)。上傳的時候系統自動會帶入照片中的詮釋資料(metadata,即照片中 exif iptc ,照片會預設儲存拍照時間、相機資訊、光圈、快門等),拍攝時間和日期都會自動填好。如果您是用手機或有GPS功能的相機拍照,GPS開啟的狀態下,會自動在照片裡儲存座標,上傳介面時也會自動帶入。如果照片中沒有座標也可以手動編輯位置。完全沒有地點資料也沒關係,只是這筆觀察記錄就不會進入到研究等級(本文後面會有詳細說明)。另外如果您對於這個物種的座標公開有疑慮的話,可以選擇「地理資訊隱私」選項中的「遮蔽(obscured)」或「不公開(private)」,若沒有特別選擇,地理資訊隱私的預設為公開。遮蔽是除了上傳者之外,一般人只能看到系統隨機在該點所在 0.2º 方格(大約是20幾公里)內隨機呈現的點,還是能讓大家知道大略的位置。若選擇不公開,則是完全看不到任何的地理資訊。

此外,對瀕危物種來說,讓許多人知道它的點位可能會導致被獵捕或摘採的風險。因此iNat預設所有的瀕危物種,即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IUCN Red List)近危(Nearly Threatened;NT)以上等級者,包含列為近危、易危(Vulnerable;VU)、瀕危(Endangered;EN)與極危(Critical Endangered;CR)等物種,皆會自動遮蔽其出現點位的座標。所以您還是可以上傳瀕危物種的座標資訊,但您也可以保守一點,選擇地理資訊隱私為遮蔽或不公開,若未來相關保育單位或學者評估瀕危物種族群及分布範圍時,您也可以提供原始資料給有關單位作為評估的參考。

至於生物的名稱呢?當您點選了在手機上的「您看到什麼?」系統會自動辨識,也許正確也許不正確,預設會列出十筆最相近的物種。如果您對此生物名稱有把握的話,也可以直接輸入生物的學名或中文俗名(目前中文俗名正在建置中,有些仍然只有學名顯示)。


左為圖8、手機上傳頁面。右為圖9、網頁上傳介面。

四、分享及鑑定

上傳之後,您可以自行鑑定或是交由社群來鑑定。假設您完全不知該生物為何,請至少給一個最粗略的分類群,例如:植物、鳥類、昆蟲等。如果您想協助社群鑑定,可以直接在網頁介面上按選單的「鑑定」,如下圖十,如果您看到縮圖上有個同意,而且您也確定是該物種的話,可以直接按同意。若您看到未知的物種或是未鑑定到物種分類位階的話,您可以點選該觀察記錄,進到細部鑑定的畫面,如圖十一。


圖10、鑑定畫面(網頁版)

在進階鑑定的畫面中左邊是該觀察記錄的照片(或聲音),右邊有四個頁籤分別是「資訊」、「建議」、「註解」以及「資料品質」。如果您很確定是某物種的話,可以直接給物種名稱。若您想確認並比對近似物種的話,可以點選「建議」頁籤,如圖十一。


圖11、進階鑑定畫面

iNat 網頁介面提供了滿強大的物種辨識建議,您可以設定特定地點、特定物種分類以及「來源」來做細部篩選。「來源」包含有「觀察」、「RG觀察(即研究等級的觀察)」、「檢查列表(checklist,即物種名錄)」、「判讀錯誤」及「視覺上相似」。如果您想要用系統的人工智慧辨識,請選取「視覺上相似」,此時系統就會自動根據此觀察記錄進行影像判讀(如圖十一),並列出最接近的物種,若該物種附近曾經有人觀察記錄過,也會提示「以看過附近(應為附近曾看過,翻譯需修正)」。若您已知道是哪一個分類群(比如說已經知道分類上的科(family)階層),也可選擇物種分類來看相近的種類。比如說這筆觀察我第一眼辨識為高山破傘菊,但是我想要看一下菊科是否有相近外觀形態的種類,就可以點選物種分類,選擇「菊科」來列出近似的物種。


圖12、建議的篩選

此外,在鑑定上如果您有發現該物種是栽培的植物或圈養的動物,請記得勾選「捕獲/培育(圈養或栽培)」,因為 iNat 主要是針對野生生物收集資料,雖然也可以記錄栽培植物,但請記得勾選此選項讓使用者能知道這個生物不是野生的。

大致了解iNat的使用方法後,您可能還會想知道iNat可以有什麼用途呢?只是單純分享生物觀察記錄呢?還是有其他的應用?想知道更多,請看下篇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