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交易起步走】系列4
買綠電可以很簡單。2014年經濟部推出的綠電認購,只要每度電附加1.06元,就可以買到綠電。程序簡便,卻有一大缺點──買綠電的人,無法得知他所購買的綠電來自哪個電廠、哪段時間產出,也難以獲得國際承認。因此在各界的期許下,2017年起經濟部標檢局發出台灣本地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取代既有的綠電認購。
T-REC就像是綠電的身分證,可以確保綠電來源,並且每一筆都有紀錄可供查詢、追溯。在T-REC的發展下,國內外企業開始爭相購買「有憑證的綠電」,Google 23日也宣布在台購買有憑證的綠電。但另一方面,對個別民眾來說,要買到有憑證的綠電還是有相當門檻,目前正積極布局民眾購買、台灣第一個綠能群眾集資平台的「陽光伏特家」,分析了民眾還不易買到的理由。
全新制度從零做起 技術與認知都有待突破
2017年1月《電業法》修正通過,採綠電先行,開放綠能電業售電,開啟電業自由化的時代。民眾可以跟民間綠電公司買電,也可以指名只要買「綠電」。但是,對台電端、對民眾、甚至對企業經營而言,要成就這樣的首例並不簡單。
陽光伏特家解釋,電力市場開放後,新的電費計價涉及綠電公司、台電、使用者間的清算作業,以及供電與用電量,比往單純的月結算複雜許多。
依規定,台電會以15分為單位,對綠電發電量與用戶使用電量進行比較。在綠電供應不足的時段,用戶仍會使用到一般市電;如果不能24小時都有足夠的綠電,結帳時客戶就會收到兩筆帳單,一筆來自綠電公司,一筆來自台電。
除了技術與整合問題,對綠電的認知也是一道關卡。一般來說,客戶並不了解合理的綠電價格是多少。陽光伏特家2018年就針對這些問題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得到的答案是每度5元。但不少人也註明,其實並沒有很明確的概念。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說明,一部分民眾認同綠電的環境價值,因此願意付出略貴的價錢;但也有民眾從新聞上得到太陽能競標價2.6元、或離岸風電競標價每度2.2至2.5元的訊息,誤以為這就是綠電成本,卻忽略業者經營的風險與成本,以及綠電憑證的價值效益。
陳惠萍表示,無論對台電、對綠電公司、對民眾,這都是全新的制度,執行細節還在溝通。最終還是希望能普及到一般民眾,這也是陽光伏特家希望民眾參與綠電的初衷。
缺乏客戶用電資訊 綠電經營難度高
如何簡化購買綠電的程序,讓民眾能毫無困難度的轉換到購買綠電的行列?北美資源解決方案中心(Center for Resource Solutions,CRS)國際計畫主管庫克(Orrin Cook)提出美國經驗。
他以加州電力公司PG&E為例,電力公司可以每100度售出綠電,或是每年結算的方式售出綠電。民眾不會真的拿到憑證,但可上網查看自己擁有的憑證,以及註記狀況。至於確保憑證或綠電不會被重複售出的工作,則由綠色認證單位(Green-e)加以監督。
但這對綠電憑證制度才剛起步的台灣,可能還有一段距離。此外,對比於台灣一般家庭每度2.4~2.6元的電費,高達5元左右的綠電(含憑證)吸引力還是偏低。
對此, 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指出,初期客群會先指向每月用電1000度以上的店家,綠電對他們比較有吸引力。
由於台灣的電價採階梯式收費,小型營業場所和小商店等用電超過1501度部分,每度電價高達5.05元至6.43元。對於這些商家,買綠電或許可以成為既經濟又能兼顧環境的好選項。
另外,環保團體也在評估購買綠電的可能。荒野保護協會表示,會支持陽光伏特家的綠電主要是因為來源清楚、而且是對環境友善的屋頂太陽能。未來也考慮向會員推薦購買有憑證的綠電。
馮嘯儒從企業經營的角度指出,未來綠電公司勢必要提供多樣來源混合的綠電,才能在各時段都能滿足用電需求,並降低成本。這牽涉到太陽能、風電、地熱等綠電的供電狀況。如何找到最佳組合,並提供合理的電價,這也是綠電公司的一門課題。(系列報導,繼續閱讀下篇)
※ 註:階梯式電價是指用電量越高的部分、每度電價越高。舉例:8月(夏季)用電1,800度,當月電費為2.53元×330度+3.55元×(700度-330度)+4.25元×(1,500度-700度)+6.43元×(1,800度-1,500度)=7,477元。平均而言,每度是4.15元。(參考2018年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