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灣發現兩種新蚵仔 雙線牡蠣具養殖潛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鵬灣發現兩種新蚵仔 雙線牡蠣具養殖潛力

2018年12月31日
轉載自農傳媒;文:林宜潔

台灣年產值高達40幾億的牡蠣產業,可望再添新物種。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在大鵬灣進行的牡蠣物種調查中,發現2種台灣尚未有紀錄的矮牡蠣與雙線牡蠣。其中雙線牡蠣為中大體型牡蠣,經研究人員判定具有產業發展潛力,未來水試所將進一步研究其生物特性,希望為以養殖葡萄牙牡蠣為大宗的台灣牡蠣產業再增生力軍。

台灣牡蠣物種再增2種

有「海中牛奶」美稱的牡蠣,又俗稱蚵仔、生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養殖貝類。台灣牡蠣養殖產業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分布範圍極廣,從新竹到屏東皆可見蹤,主要產區為彰化以南。

根據2017年農委會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台灣牡蠣養殖年產量為2萬3千公噸,年產值高達43億多,儼然是台灣重要經濟性貝類。

為了解台灣牡蠣資源與分布,水試所從2008年開始,投入台灣牡蠣物種分布的基礎調查。「因為牡蠣長在潮間帶,外殼形狀會隨著環境,像是浪的方向、大小而改變,很難從外形去判斷。」農委會水試所海洋漁業組助理研究員蕭聖代指出,牡蠣種類鑑定的研究作業複雜,採集樣本後,初步會以外部形態鑑定,再進行DNA序列交叉比對。

他舉例,台灣養殖的蚵仔長期一直被誤認為「太平洋牡蠣Magallana gigas」,一直到2016年,水試所研究團隊使用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的分子生物技術,才將台灣蚵仔正名為「葡萄牙牡蠣 Magallana angulata」。

今年,研究團隊又在屏東縣東港鎮大鵬灣發現兩種全新牡蠣,矮牡蠣(Ostrea stentina)及雙線牡蠣(Magallana bilineata)。蕭聖代指出,矮牡蠣跟雙線牡蠣是台灣新紀錄種,加進來之後,目前台灣潮間帶牡蠣種類已達歷史新高3屬 14種。

台灣牡蠣養殖產業主力為葡萄牙牡蠣,並非世界上多數養殖的太平洋牡蠣。農委會提供。
台灣牡蠣養殖產業主力為葡萄牙牡蠣,並非世界上多數養殖的太平洋牡蠣。農委會水試所提供。

雙線牡蠣體型大具養殖潛力,生物特性待研究

「兩種新牡蠣,以雙線牡蠣具有養殖潛力。」蕭聖代說明,調查過程發現雙線牡蠣屬於中大型牡蠣,體型跟目前台灣習慣養殖的葡萄牙牡蠣差不多。在大鵬灣調查採集到最大的雙線牡蠣樣本殼長可達近20公分,而且在印度,人們也會食用採集雙線牡蠣。

根據水試所資料,雙線牡蠣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海、菲律賓、印尼、印度及馬達加斯加沿岸,在印度則是重要經濟性貝類。跟葡萄牙牡蠣相比,雙線牡蠣的上下殼比較厚,閉殼肌痕是深紫色。

蕭聖代說,調查過程發現雙線牡蠣在大鵬灣有穩定族群,以分布海域推測,雙線牡蠣應該是台灣原生物種。他說,這表示雙線牡蠣應已長期在大鵬灣生長,只是一直沒有被產業開發利用。

「未來只要確定雙線牡蠣怎麼養殖,應該很有機會。」蕭聖代說,雙線牡蠣可以開發為台灣新興的養殖貝類,水試所將進一步研究雙線牡蠣的生物學特性、成長速度、生態耐受性及風味等。如果養殖成功,不僅增加養殖牡蠣的多樣化,還可以提高漁民的收入,另可以避免引進外來種所產生的生態風險。

雙線牡蠣與台灣現行養殖的葡萄牙牡蠣體型相似,外殼有點淡紫色,研究團隊認定具有產業發展潛力。
雙線牡蠣與台灣現行養殖的葡萄牙牡蠣體型相似,外殼有點淡紫色,研究團隊認定具有產業發展潛力。農委會水試所提供。

另一種新發現的矮牡蠣,根據水試所資料解釋,矮牡蠣分布於大西洋、加勒比海、紐西蘭及地中海沿岸,屬小型牡蠣,外殼扁薄,形狀呈卵狀三角形。「矮牡蠣在日本也有。」蕭聖代說明,近年日本也在鹿兒島發現矮牡蠣,日本學界懷疑是外來種。而這次在大鵬灣發現的矮牡蠣是否為外來種,蕭聖代則說,還需要搜集更多資料才能釐清。

體型較小的矮牡蠣,有成為養殖物種的潛力嗎?蕭聖代回應,以台灣目前趨勢來說,仍以雙線牡蠣的中大體型較有機會。但他也補充,以體型為養殖考量不一定完全準確,還是要綜合評比各項特性。他舉例,美國奧勒岡州有養殖體型不大的「熊本牡蠣」,熊本牡蠣因為風味濃郁,受到市場歡迎,價值比起世界上多數養殖的「太平洋牡蠣」更高。

另一新紀錄物種矮牡蠣體型較小,殼也比較薄,外型呈卵狀三角形。
另一新紀錄物種矮牡蠣體型較小,殼也比較薄,外型呈卵狀三角形。農委會水試所提供。

仍有未鑑定出爐的物種,台灣牡蠣物種可望再增

蕭聖代指出,由於大鵬灣位於潟湖及紅樹林混合的濕地水域,生態多樣性高,自然資源豐富,團隊目前主要都在大鵬灣進行牡蠣研究。他說明,這次調查當中除了雙線牡蠣跟矮牡蠣以外,還有尚未鑑定成功的物種,等鑑定結果出爐,可望再刷新台灣牡蠣物種紀錄。

作者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