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大滅絕進行式 地球復原得花1000萬年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第六次大滅絕進行式 地球復原得花1000萬年

2019年04月10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但現在科學家發現,地球可能需要花上1000萬年才能從人為破壞中復原,恢復到人類出現之前的水準。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藉由研究一種浮游生物做出如此推測,並揭露演化有其「速限」。

藝術家筆下,經歷大滅絕後的海底一片死寂,只有浮游生物和藻類存活下來。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Jackson School of Geosciences/John Maisano
藝術家筆下,經歷大滅絕後的海底一片死寂,只有浮游生物和藻類存活下來。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Jackson School of Geosciences/John Maisano

人為的氣候變遷正在摧毀生態系,物種滅絕速度之快,讓科學家認定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

過去的大滅絕是由小行星或自然的氣候變遷引起的,研究人員可以尋找這些事件的線索來瞭解未來。

而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浮游生物「有孔蟲」(Foraminifera)的遺骸。這些浮游生物在化石紀錄中保存完好,可以估算物種數量和多樣性隨時間的變化。

他們評估了白堊紀結束後的一段時間,一般認為當時小行星已經消滅了恐龍和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有理由推斷,地球需要花費千萬年才能從氣候變遷和其他因素造成的滅絕中恢復,」共同作者布里斯托大學的弗拉斯(Andrew Fraass)博士說。

和許多其他生物一樣,有孔蟲受到小行星撞擊的破壞,但倖存下來的生物恢復相當快。不過,就整個有孔蟲群體而言,多樣性遠少於小行星撞擊前。新的特徵需要數百萬年才能演化出來,因此浮游生物可以擴散並填滿各種可用的空間。

科學家已經注意到,大滅絕後,生命恢復速度較慢,但過去往往認為這是長期環境影響的結果。

新研究卻認為,演化速度才是生命恢復速度的上限。這份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期刊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