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琵數量破四千 亞洲鳥類保育史寫下新頁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球黑琵數量破四千 亞洲鳥類保育史寫下新頁

2019年04月12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黑面琵鷺基因組首次解碼不但證明保有基因多樣性,族群數量也呈現穩定成長!2019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11日出爐,全球黑面琵鷺族群總數首度突破4000大關,共達4463隻,比去年增加522隻,增幅13%,其中,全球過半的族群共2407隻、53.9%選擇於台灣度冬;香港觀鳥會預估,有望從IUCN瀕危物種受脅等級再降一等。

濕地生態經營是維繫黑琵族群的關鍵。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濕地生態經營是維繫黑琵族群的關鍵。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族群數量突破4K 全球遷徙鳥類保育重要里程碑

當全球迎接黑面琵鷺(下稱黑琵)族群數破4千大關,自2003年起,統籌黑琵分布地調查工作的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預估,黑琵有機會在IUCN(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由「瀕危」降至「易危」,是亞洲鳥類保育史上難得的正面例子。「然而,我們並不能忽略牠們的棲息地仍然面對不同的威脅,不能稍有鬆懈。」

2019年黑面琵鷺各地普查結果。資料來源:香港觀鳥會
2019年黑面琵鷺各地普查結果。資料來源:香港觀鳥會

2019全球同步普查期間黑面琵鷺在不同越冬地的全球百分比。資料來源:香港觀鳥會
2019全球同步普查期間黑面琵鷺在不同越冬地的全球百分比。資料來源:香港觀鳥會

每年1月份固定進行的「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目的是了解黑面琵鷺在全球的族群動態,範圍由北到南涵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澳門、香港、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等地。台灣是黑琵最主要的度冬區,是由中華鳥會負責執行及聯繫各縣市鳥友協助調查工作。

依據中華鳥會資料,今年1月26至27日期間調查結果,台灣調查的數量2407隻,雖比去(2018)年增加212隻,仍少於2017年2601隻的歷史紀錄,非歷年最多;台南、嘉義、高雄仍是黑琵在台核心度冬區。


資料提供:中華鳥會

黑琵主棲地台南七股、四草,仍獨占鰲頭,數量1572隻,占全台總數65.3%;嘉義488隻占20.3%,集中於布袋和鰲鼓濕地;高雄有245隻占10.2%,主要分布於茄萣、永安濕地及高屏溪口。雲林、金門、宜蘭則有穩定的小族群,數量介於20~50之間。

目前雖然台南地區的黑琵數量較多,其中不少數量並非落在既有的保護區,而現有保護區如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及國家重要濕地,如何加強既有棲地經營管理、增加承載量是重點,尤其是幾座位於半人工、自然棲地交界的保護區,更需積極、更具彈性的經營管理。

然而,面臨開發腳步緊迫及濕地保育政策動向不明,保育仍不容鬆懈。中華鳥會整理黑琵台灣棲地上的開發事件,包括茄萣濕地的1-4號道路開發、永安濕地的興達電廠擴建、嘉義布袋與台南七股太陽能光電鋪設的選址問題等,皆造成黑面琵鷺棲地縮減(消失)、分割(劣化)的窘境。

全球保育方向:增加濕地面積、現在濕地增加承載量

另一方面,香港觀鳥會檢視過去五年的數據,黑琵數量在日本、韓國、台灣、后海灣及中國都顯著增加,反映出整體數量都普遍上升。

由於黑面琵鷺的數量預計穩定上升,保育工作的方向可從增加原來渡冬地的承載量和擴大黑琵棲地著手。香港觀鳥會舉例說明,廣東省江門市從2015年的23隻增加至2019年的61隻,雷州半島於2014年4隻到今年的14隻,顯示黑琵渡冬地可能擴展,不過這都須持續的研究、調查及分析才能證實。

福建省興化灣江鏡農場的黑面琵鷺。攝影:陳瑩/福建農林大學,香港觀鳥會提供
福建省興化灣江鏡農場的黑面琵鷺。攝影:陳瑩/福建農林大學,香港觀鳥會提供

在增加原渡冬棲地承載量上,香港后海灣單在魚塭已記錄超過佔香港總數30%的黑面琵鷺,顯示魚塭是牠們喜愛的重要棲地。若要增加香港后海灣黑琵承載量,除了原來已於魚塭實行7年的香港魚塭生態保育計劃,香港觀鳥會建議應增加主動的保育措施,保持后海灣一帶魚塭的完整性,特別是維持傳統的養殖運作。

例如香港政府應更審慎地批准魚塭區的發展計劃,民眾更積極支持本地魚塭水產,長遠有效地增加后海灣的黑面琵鷺承載量,有利協助牠們永遠脫「瀕」。

香港觀鳥會:黑琵族群持續成長持樂觀態度

黑面琵鷺為遷徙性候鳥,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名列瀕危(endangered)。黑琵全球同步普查自1994年起舉行,至今調查地點超過全球100個地區,每年冬季從北邊的日本,到南邊的菲律賓等地區,同時進行同步普查。香港觀鳥會綜觀過去20多年的數據,顯示其數量呈現持續及穩定上升中。

黑琵保育工作發軔於1990年代初期,經歷漫長的奮鬥之路,由研究、追蹤、遊說、政策倡議、公眾教育,以至跨域政府和民間團體合作等,終由早期200多隻增加到今年破4千隻。余日東大膽推測,黑琵大致上已暫時脫離險境、黑琵數目應可穩定上升。


黑面琵鷺。攝影:郭東輝,中華鳥會提供


黑面琵鷺是溼地生態的重要指標,圖為布袋溼地上的黑琵與伴生水鳥。攝影:呂翊維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