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場全力趕進度,繼沃旭能源三天前宣布最終投資決定,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也希望年底前融資到位,才能趕上彰芳第一期2021年併網的時程。不過,CIP期下的兩家風場「彰芳」與「西島」在環評時提出的水下基礎原本是四腳套管式基礎,如今想改成三腳式,還要經過環評審查這一關。今(3)日環保署針對二風場水下基礎、海纜路徑、環境監測等變更的環境影響進行專案小組第一次審查。
CIP提出的理由是基樁數量減少、安全性不變,環境影響會更輕微。不過環評委員擔心的卻是基樁深度加深、施工噪音時間變長,而CIP所提資料還不足以比較改變前後差異,最後要求補件再審。
四腳變三腳等於更環保? 環委要求「數據」說真相
西島、彰芳兩離岸風場位在彰化芳苑外海。2017年底西島與彰芳二風場通過環評,預計裝置容量分別達410MW、600MW。不過,在2018年經濟部遴選階段後,西島風場只獲得48MW的併網容量、併網時程是2024年。彰芳則在2021年要併網100MW、2023年併網452MW。西島的容量大減,而彰芳的時程就在二年半後。
由於當初環評時,廠商還缺乏完整的細部設計,對於水下基礎、海纜路線等都與最新版設計有所落差,因此CIP提出多項差異變更,包括水下基礎套管型式、輸配電系統線路等。其中以水下基礎引發委員最大關注。
其實,CIP的說明已經是國外實際應用的模式,四腳改成三腳之後,不僅符合結構安全標準,且環境影響會減輕。但環委質疑,減少為三腳後,為了維持穩定性,樁長會加深,打樁的噪音、時間也可能變多,不能直接判斷為環境影響減輕。此外,安全性與聚魚效果也都會改變。
CIP則回覆,噪音的傳遞跟地質、力道控制有關。CIP的環評承諾是打樁半徑750公尺為警戒區,且警戒區邊界打樁噪音控制在160db以下,因此即便改變設計,還是會透過監測確保噪音不超標。
除了基樁問題外,CIP也提出兩風場電纜統一由北側共同廊道上岸、取消海上變電站設置等。在環境監測部分則增加使用ROV水下攝影調查,對此,有長年潛水經驗的環委鄭明修表示支持。他也提醒,離岸風電的建置與環境監測動輒在30公尺以下,國內不僅缺乏甲級潛水人員,甚至連高壓氧治療使用的壓力艙設施都不足,以後這些長期水下工作的人員非常容易得潛水夫病,這一點應提早因應準備。
最後,委員認為彰芳、西島兩風場比較接近白海豚活動範圍,CIP缺乏清楚的「數據」呈現改變前後的差異。要求補件再審。
CIP台灣區計畫開發長許乃文會後受訪時說明,這次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會影響水下基礎的設計、製造。CIP預計今年底就要融資到位(Financial Close),而國內外資金的投入都需要經專業技術顧問的審查,所以得到環評同意非常關鍵。CIP會盡快補上資料,以期及時通過小組審查與大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