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不是大山大海,在都市日常的生活圈裡,人們也有接觸自然生態的機會;而身邊的一草一木,可以走馬看花,也可以細細記錄;日本東京都「玉川上水」附近的居民,自2017年開始記錄沿岸生長的花草,編輯成「花地圖」,除了供人認識之外,也思考了建設開發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大哉問。
從東京都羽村市開始,流至新宿區四谷的玉川上水,原為日本江戶時代開通的引水道。麻布大學生態學者高槻成紀(たかつき せいき),帶著當地居民,觀察岸邊的樹木野草,按季節分別,製作「玉川上水花地圖」,隨著地圖一次次的完成,有興趣參與調查的民眾也越來越多,團體從不到10人,漸漸成長為30人左右,為玉川上水的生態做出貢獻。
高槻成紀在組織的主旨寫到,玉川上水作為流經東京街道的運河,不管是市民親近自然的場所,或者動植物生活的空間,它都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資源。在這裡,植物的樣態時常變動,有的是因為開發而消失,有的是因為沿岸樹木生長太多而活不下去。在這樣的前提下,紀錄現在的生態狀況,便成為有意義的事情。
「玉川上水花地圖」有很高的科學性,也有一點藝術性,處處充滿質感。被紀錄的植物有解說,也有插畫,跟仔細的分布地圖;除了照片,果實還以比例尺表示,能夠知道實際上的大小,還有區別辨認的方法等等。
因為是殘留在都市空間的綠帶,和一般的自然觀察不同,有許多人為的影響。舉例來說,有的地方為了保護水質而除草,有的地方獨尊櫻花而砍掉其他樹木,依管理的不同而不同。小平市枹櫟多,底下是山東萬壽竹、鵝掌草等;而在小金井市,是東亞唐松草、東風菜,以及生在中國芒群落的地榆等等。「目前所見的野草,是人為經營、野草種子的散佈、土中種子的壽命等等交織而成的奇妙組合。」
和野外的觀察不同,畢竟是都市中的綠帶,總會遇到都市生活與自然景觀的衝突。在該團體的部落格裡,有一篇關於移植的文章說道:「喜歡自然的人反對道路建設,開發派則認為都市應該要以人類生活為優先,道路是必要的,但多數人也不想住在全無綠意的街道。實際上,開發之餘總會顧慮到自然,具體地說就是移植。」
因為道路建設,有過金蘭的移植,它是一種很難人工栽培的植物,生長在有點陰暗的落葉樹林,需要有機物豐富的土壤與微生物,還有授粉的昆蟲。它的種子很小,發芽條件也很微妙。所以要移植它的話,跟一般園藝作物完全不同。比方移到陽光強的地方會枯死,移到樹下但是土壤不對也不行。沒有昆蟲也無法繁衍。「要移植花草,就非得移植整體環境。」
「移植當然是比單純的毀壞好,但移植之後活不下去,跟毀壞也沒兩樣。如果因為做了移植的動作而被正當化,那或許還比較像是一種惡質的毀壞。」透過花地圖的調查,居民認識到,人為和自然交互作用所留下的生態,是無法簡單移植的遺產。
關於玉川上水還有一個小插曲。在華人圈,人人都知道端午節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在日本的玉川上水,也有一位投水於此的文人太宰治。倘若移植保育只是虛情假意,不過是毀壞的過場,那或許會想起太宰治的名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