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永續發展而教育 | 環境資訊中心

為永續發展而教育

2007年12月01日
文:莫希特

實際範例:運用「地球憲章」從事教育工作

以三個實例探討在世界不同地方如何運用「地球憲章」從事教育。

西班牙

在馬洛卡地區一位三年級的老師,在課堂上以「地球憲章」作為教育工具的做法,終於引起當地教育主管單位的重視。

墨西哥

兩位老師以「地球憲章」為基礎發展出的教學法,後來逐漸推廣到整個地區。

澳洲

澳洲一支單車旅行的隊伍,將「地球憲章」帶到世界各地的學校。

實例1:和平與合作教育──西班牙

 古蘭.拉米斯(Guillem Ramis)是西班牙地中海地區馬洛卡(Mallorca)島上一位終生從事國小教育的老師。多年來,他目睹島上因不斷增加的移民潮而使得種族的組成產生劇變。他注意到種族優越感和與日俱增的仇外情緒,終於體認到「多元文化教育」的必須性。當他偶然看到「地球憲章」後,便深刻體認到自己已經掌握到能夠幫助他進入這個議題的藍圖,甚至也包含其他更多議題。

古蘭首先將「地球憲章」改寫成能夠讓他那些年幼的學生可以明白的語言。他又在許多由外國移民到馬洛卡島的人士協助下,將這個改寫過的版本翻譯成不同文字。這些不同譯本的兒童版「地球憲章」,就成為他在教室裡進行的活動的最佳起點。

古蘭在教室和學校所做的努力,引起巴勒里島(Balearic)教育部重視,因而請他於2000年設立「共同生活」(Vivim Plegats’)計劃。在他的指導下,該島上有70個學校採用他所作以「地球憲章」為基礎的多元教育哲學。即使當地政府後來不再贊助這個計劃,但參與的學校仍繼續投入落實該計劃的願景。

「地球憲章」和諧世界這個美麗的願景,支撐我們整個教學內涵。孩子們絕對了解「地球憲章」是什麼。     ——古蘭.拉米斯(Guillem Ramis)

每個學校以兒童權利手冊和「地球憲章」為基礎來研發各學校的活動系列,然後,再鼓勵老師依此拓展自己的願景。透過簡明的圖畫來表現地球是人類的家園,甚至連三歲的幼兒都能夠因而對「地球憲章」有最初步的認識。對稍大一點的兒童,則可以建議涵蓋文化交流工作坊,以至攝影比賽等活動,來呈現「地球憲章」的內涵。

「共同生活」計劃裡的多元文化隊,經常到各學校訪問,並透過表演呈現他們的文化,讓學生們可以學習到各個不同移民社區的生活,進而認識其他國家。他們反映出社會多元文化的本質,以及不同族群在島上面臨各樣挑戰的經驗,和全球政治文化的現況。這個計劃鼓勵島上不同學校的合作,以及與其他國家學校間的交流。學校也經由父母的參與、文化演出、展覽和作文比賽等活動,積極投入社區。以古蘭的說法,「學生們學習到:營造另一個世界是可行的,營造另一個馬洛卡島當然也是可行的。」

引自參與此計劃的學生

「地球憲章」幫助我們與世界聯結。——曼紐耶(11歲)

從「地球憲章」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也知道對戰爭說「不」非常重要。——家維(9歲)

「地球憲章」教我們要愛護並看顧地球,也教我們必須愛人,並讓他們歡欣快樂。我們所有人生活所須應該能夠得到滿足。 ——德莉沙

透過辦活動、寫信給世界各地的人、與其他國家的人交誼、並藉由攝影記錄我們為解釋「地球憲章」所做的一切事等等方式,我們終於學習到「地球憲章」。——阿法瑞(11歲)

實例2亞古斯卡國中生的經驗──墨西哥

「以地球憲章來教導永續發展」計劃是亞古斯卡(Aguascalientes)第15國中,由拉米瑞和馬丁奈(Gina Ramirez and Ana Lilia Martinez)兩位老師發起並執行。

首先,他們以「地球憲章」主要原則作出一套課程提案,最終目的是要激發學生和學校所在的社區能夠改變態度。他們設定的目標,是要促使老師、學生和職員,能夠以看顧大地珍愛生命的深刻體認,扮演推動改變的角色。這個提案被學校董事會接納。

大家都同意以下這個重要的觀念:為要確實實現改變的過程,並讓全校都委身於「地球憲章」的願景,必須由整個社區一起來參與。因此,2002學年開始之前,老師、行政人員和支持者都會參與一個有關「地球憲章」的研習工作坊,幫助大家了解「地球憲章」的歷史、內容,以及「地球憲章」與他們內容的關聯。同時也鼓勵教師們開始把他們教學的主題與「地球憲章」的原則聯結。

當學生們愈來愈了解「地球憲章」,老師們也就愈來愈容易將「地球憲章」與課程結合。這樣的過程也會幫助學生開始學習並強化為要過一個對環境負責的生活時,所須要具備的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觀。於是,老師和學生便會在有可能影響他們社區的議題上,扮演主動參與的角色,設法找出解決的途徑。

由於以「地球憲章」為基礎的教育成功的表現,發起的老師計劃將他們的經驗與墨西哥摩利亞和撒卡特可(Morelia and Zacatecas)兩地的老師分享,並傳遞「地球憲章」。

實例3:探險旅行──澳洲

「探索旅行」(Brink Expedition)是由澳洲人於2003年5月發起的一個活動,預定於2006年結束。這個旅行的活動,只透過人力和風力、太陽能等自然元素,遊歷30個村落。從事這個探索旅行是為要透過科技(網路)、媒體(收音機、印刷品)、學校(課程)和運動(板球),把社會和環境議題放進主流的關懷當中。

探索課程涵蓋九個熱門景點,或是社會和環境關懷的熱門議題,非常用心地將每個熱門景點與相關的「地球憲章」原則聯結。第一個課程模組──「探索旅行和地球憲章」,便是在探討「地球憲章」,而且對於「探索旅行」如何成為「地球憲章」行動的範例加以說明。其他熱門景點還涵蓋:

  • 海洋關懷、全球暖化
  • 美洲原住民
  • 認識文化
  • 公平貿易
  • 瀕危物種
  • 消失的森林
  • 澳洲原住民

當「探索旅行」隊伍拜訪一個社區時,他們會傳遞「地球憲章」的信息,並在學校舉行「地球憲章」和探索旅行中熱門景點的關係。所有報名「探索學校教室」(Brink School Room)的學校會收到一個學習袋(School Pack),內容包含「地球憲章」、兒童版「地球憲章」、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行的CD-「永續未來的教導和學習」、以及其他由探索隊提供的相關材料。「探索學校教室」網站目前已經有包括澳洲、美國、委內瑞拉、智利、阿根廷、喀什克斯坦、西班牙和瑞典等國家65個學校的參與。

「探索旅行」的故事在澳洲、阿根廷、智利和西班牙的電視、廣播和報紙報導時,甚至連一些對社會或環境議題並不是很關心的人,也會因為被這個活動吸引而去注意到這些議題。由於得到昆士蘭教育當局的資助,探索組織將會拓展到整個澳洲,甚至全世界,使「永續觀念」的教育成為主流課程。若要進一步了解「探索旅行」,請參閱www.brinkx.org

拓寬視野、增進知識、發展技巧

將達到永續性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識、價值和技巧,整合進入正規教育和終生學習的領域。——「地球憲章」第14條

我們認為學生應該發展那些重要的能力?以下的意見來自從事「地球憲章」教育工作者。

學生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 批判性思考
  • 作選擇
  • 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
  • 體認我們作為消費者的責任
  • 終生學習者
  • 尋找資訊
  • 了解各不同傾城彼此間的關聯和相互間的作用

在上列各項之外,還有那些是你認為應該再加進來的?下面有幾個可以供參考(8)

學生還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 有效的溝通能力(口頭和書寫)
  • 思想具時間性:預測、創新、規劃
  • 懂得分辨數量、品質和價值
  • 能夠從覺醒進入知識再邁向行動
  • 能夠與人共事

永續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培育視野、知識和技巧,能夠讓人生活在和平、永續的社會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永續發展十年教育實施草案

「地球憲章」前言、原則和結論,提供了我們能夠同意的大部分視野。為要形成由「地球憲章」發展出的視野,下頁表格讓你選擇可以表現的具體事實。或者,你也可以改用你自己的「地球憲章」版本取代表格3。

永續發展教育要成功的話,必須讓人具備實用的技巧,使他們能夠在離開學校之後還可以持續的學習,擁有可以持續的生計,並過著可以持續的生活。永續發展教育工具箱。——麥基旺(Rosalyn McKeown)

實作表格3:幫助形成「永續發展」視野的事實

由「地球憲章」發展出的視野

可以將這些視野帶給學生的具體事實

前言

我們正處於地球歷史中關鍵的時刻

過去一千年人口成長曲線

我們必須以普世性責任感的態度生活

未開發國家到已開發國家的非法移民

地球提供生命演化所需的基本條件

 

當今主流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無法永續

 

認為所有人迫切需要共同消費水準將無法永續

 

尊重生命看顧大地

所有生命彼此相互依存

傳遞花粉的昆蟲絕種後可能的影響

知識和權力增長,責任也必須相對增進

極少數人掌控全世界大部分財富

確保每個人能實現全部潛力的機會

 

不得忽視未來世代基本需求的滿足

 

維護生態完整性

地球生態系統極為脆弱須要被保護

在亞馬遜採油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

預防性措施適用於所有新的開發提案

 

生產-消費-繁衍方式不得超過地球的再生能力

 

要推展生態永續性的研究

 

社會正義經濟公平

貧窮代表倫理、社會、和環境的不公義

在你國家中貧窮地區的例子

各層級的機構應推動人類平等的發展

 

確保所有人擁有教育、醫療、及工作機會等權利

 

性別平等和公平為永續發展的先決條件

 

民主、非暴力、和平

必須推廣並加強各層級民主機制和過程

在你國家最近發生的政治腐敗案例

提供所有人接受永續發展教育的機會

 

以尊重和關懷對待所有生命體

 

促進容忍、非暴力、與和平的文化

 

迎向未來

委身於永續的價值觀是必需的

京都議定書和不願簽約的國家

為達到永續,思想和心靈上要有所轉變

 

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所有國家都必須更新對聯合國的委身

 

我們的未來擁有無數希望

 

運用地球憲章設計活動

增加新課程到正規教育內容裡面,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我們要竭盡所能,嘗試把「地球憲章」設法融入既有的教育架構裡頭。線上教育論壇第一次

接下來這個部分,將一些老師如何在既有的教案和課程裡利用「地球憲章」的作法示範給大家看。首先,我們提供一系列以「地球憲章」為架構的活動說明。

以「地球憲章」為基礎的學習活動設計方法

  1. 在「地球憲章」第五到第十六條原則裡,選出與你所教的課程領域最為直接相關的條文。
  2. 在所選的每一個原則,透過你心目中非常明確的目標來規劃或許不只一個的課程計劃。例如:在條文6.e.提到要避免軍事活動危害環境,假如你是個歷史老師,可以設計讓學生來討論歷史上所發生的戰爭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以此引發學生對這個衝擊的覺醒。
  3. 完成上述兩個步驟並也已經教過你所設計的課程,再試著選出其他條文來做(參看下頁表4)。在第二次裡,「地球憲章」原則和你所教的課程之間的關係也許比較不是那麼直接,但是,你應該還是可以選出一些條文。
  4. 然後,還有一些「地球憲章」條文是你沒有選到的,但是,我們仍然鼓勵你將它們融入你的教學中。或許你會問:我怎麼可能把它們融入我所教的科目?答案是:運用你的創造力吧!….(參看下面的建議)
  5. 恭喜!現在,你也許想要對一些仍然感到意猶未盡的原則作進一步的加強。

處理較為困難的原則

假設你是個六年級的數學老師,正在探討第九條原則:視消除貧窮為倫理、社會、和環境的必要任務。你能夠設計以數字為主的作業練習,看看在你的國家裡貧窮指數的變化,藉此了解貧窮的問題。

大多數的課程會花許多年來教導數學、語文和科學,但是,幾乎完全不碰觸「倫理與價值」這門課,這是非常典型的現象。因此,導致你無法過度推出以「地球憲章」為基礎的活動。

實作表格4:設計學習活動

詳細看過下面的表格,選出與你所教的課程領域最為直接相關的條文──這是第一次。參看前頁說明,再選出第二次。

所教的課程領域最為直接相關的條文

地球憲章主要原則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5. 保護並恢復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特別關注生物多樣性和維繫生命的自然過程。

 

 

 

6. 以「預防破壞」作為環境保護的最好方法,當知識仍不足夠時,寧採取謹慎的預防性措施。

 

 

 

7. 採用可保護地球的再生能力、人權和社群福祉的生產-消費-繁衍方式。

 

 

 

8. 推展生態永續性的研究,並促進將現有的知識公開交流和廣泛應用。

 

 

 

9. 視消除貧窮為倫理、社會、和環境的必要任務。

 

 

 

10. 確保各層級的經濟活動和機構以平等和永續的方式來推動人類發展。

 

 

 

11. 確認性別平等和公平,以此作為永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並確保所有人能擁有接受教育、醫療照顧、及經濟機會等權利。

 

 

 

12. 摒棄歧視,堅持所有人擁有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權利,應有利於人性尊嚴、身體健康、及靈性福祉,特別要照顧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的權利。

 

 

 

13. 加強各層級的民主機制,提供透明而可靠的管理,在決策中能夠廣納參與,並達到公義。

 

 

 

14. 將達到永續性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識、價值、和技巧,整合進入正規教育和終生學習的領域。

 

 

 

15. 以尊重和關懷對待所有生命體。

 

 

 

16. 促進容忍、非暴力、與和平的文化。

 

 

 

課程設計範例 

接下來有九個課程設計的實際範例,幫助你對於以「地球憲章」為基礎所做的課程設計活動大概是什麼樣子,能夠有基本了解。(9)

 

由於各國教育現況和脈絡非常歧異多元(文化不同、年齡層不同、各國教育制度不同──),這本教師手冊並沒有企圖發展出適用於任何情況的萬用教材。

 

然而,只要運用一點創意和調適,相信你一定可以運用這個單元裡列舉的觀念,為你自己的學生和在地脈絡將它重新量身訂做。

 

由於現代正規教育課程本身具有繁雜龐大的特性,特別是中小學,因此,一定要嘗試尋找運用「地球憲章」於既有教育課程的機會。

                                               綜合文件

 

科目

學習活動

藝術創作

由學生創作海報(或其他藝術作品),表達因「地球憲章」文獻或條文帶來的靈感。

語言和文學

由學生透過寫作,反省並回應「地球憲章」內容文句。

外文

讓學生利用「地球憲章」內容和豐富的詞彙來增進他們自身的語文能力。

歷史

幫助學生了解過去50年來全球重要的變遷。

社會科學

讓學生討論:「普世性原則」與「各種不同信仰並存的實況」之間的關聯。

數學

把因環境衝擊和社會不公義造成的事實之數據和趨勢,讓學生去計測、量化、比較和分析。

經濟學

讓學生了解所有商品或專業提供的服務,其環境代價或社會代價的重要性。

科學

讓學生體認到地球是個複雜的系統,並讓他們討論究竟地球是不是活生生的。

環境科學/工程

讓學生探討科技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

 

 

藝術創作

 

除科學之外還要透過藝術與人文的貢獻來推動永續教育。

「地球憲章」原則14.b.

 

目標:

由學生創作海報(或其他藝術作品),表達因「地球憲章」文獻或條文帶來的靈感。

 

背景:

正如其他領域的學習一樣,藝術創作也可以幫助我們喚醒對於全球問題、環境和社會問題的注意。學生能夠經由藝術創作所牽動的知性和感性,表達對於地球的興趣和關切。

 

建議活動:

在活動開始時,你可以從「地球憲章」選出一些原則讓學生進行集體的討論,幫助他們了解這些原則的內涵,並了解這些原則與他們生活的周遭世界間的關係。他們可能想要就其中一個原則(或是整個文件)在海報上面呈現出來。他們製作的海報可以在教室展示。這個做法可以是團體或個別的計劃。下面有建議的原則和討論問題。他們當然也可以改用其他方式呈現,如:戲劇、音樂。

 

團體討論問題:

  • 選出的原則對你自己、你的家人、學校、社區、和整個世界有什麼影響?
  • 這個原則在什麼地方會顯得重要,試想出一個具體的實例。
  • 要怎樣以看得見的方法來展現這個原則。
  • 以圖畫來表現這個情況,或是以另一個方式來呈現這個原則。

 

建議原則:

國小

國中

防止以殘酷的方式對待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動物,並保護它們免於受苦。

(15.a.)

-強化家庭的功能並確保家庭中所有成員能享受安全和愛的滋潤撫育。(11.c.)

消除核武、生物及毒性武器,以及所有造成集體毀滅的武器。(16.d.)

在各國境內及國際間推動財富的平均分配。(10.a.)

尊重地球和豐富多樣的所有生命。(1.)

-我們必須體認到,當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人類的發展主要應該著眼於讓生命內涵更豐盛,而不是物質上擁有更多。(序文)

-鼓勵並支持國內或國際間所有種族能夠相互了解、團結一致、互相合作。(16.a.)

-以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處理及解決環境衝突及其他相關爭議。(16.b.)

-將將軍事資源轉化成和平目標。(16.c.)

 

 

 

語言和文學

 

「地球憲章」以下面這句激勵性的召喚作結尾:『讓我們的時代因為對尊重生命的覺醒、對達成永續性的決心、積極追求公義和平的努力、以及對喜樂的生命的歡慶,而被後世所記憶。』

 

目標:

由學生透過寫作,反省並回應「地球憲章」內容文句。

 

背景:

  • 歷史上,不論在告知民眾或激發行動而帶出改變,文字一直扮演非常有力的角色。宣言、小說和詩,常被用來作為改變社會的工具。
  • 有關「地球憲章」的型式和風格,一直有許多爭議,包括:憲章的長短、憲章應採宣言方式、命令式、正規法律條文或詩句般的體裁。

 

建議活動:

國小

國中

請學生以下列建議原則寫詩或文章:

-受到「地球憲章」某原則的啟發。

-描述25年之後他們所認為地球應有的樣子。

-如果想要使地球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請說明他們認為自己要扮演什麼角色。

 

讓學生選出他們最喜愛的「地球憲章」原則,然後:

-寫一篇文章解釋為何作這個選擇,並說出對該原則的理解。

-以小組方式討論他們最喜愛的原則。

-能不能全班共同選出一個最喜愛的原則?

請學生找出過去一些為啟發或鼓舞民眾而發表的文獻,而且這些文獻或聲明後來被認為是重要里程碑。

-這些文獻的措詞與「地球憲章」比較有何異同?

-這些文獻是為不同聽眾所寫的嗎

 

請學生試著寫文章、詩、小故事、戲劇、歌曲或演講稿,以:

-解釋或展現「地球憲章」的原則。

-反映環境或社會關懷。

 

團體活動(適用國中小學生)

這個活動最好是分成六組進行。每組拿到「地球憲章」序文中的一段。在一起討論之後,再用他們自己說法重寫。完成之後,按照序文段落的次序把這些重寫的文字貼在一張海報或任何大家看得到的板子上。這份集體的創作,就成為「地球憲章」序文的兒童版本。

外文

 

鼓勵並支持國內或國際間所有種族能夠相互了解、團結一致、互相合作。

「地球憲章」原則16.a.

 

目標:

讓學生利用「地球憲章」內容和豐富的詞彙來增進他們自身的語文能力。

 

背景:

「地球憲章」目前有超過30種語言的翻譯。你可以透過下面網站取得這些翻譯http://earthcharter.org。「地球憲章」中的每個字是經過很細心的挑選,也有許多字其實是過去在國際上引起長期爭論的來源。一旦你取得你正在教的語言的「地球憲章」,讓學生了解「地球憲章」的用詞和內容,本身就是對學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活動。如果你教的學生正好是較年幼的孩子,你也可以直接利用網站上的兒童版本,大約有一打左右的語言已經有現成的兒童版。

 

建議活動:

國小

國中

-以你正在教的語言的兒童版「地球憲章」序文給學生。單字、閱讀測驗和文法練習等教學項目,就可以使用這個內容作基礎。

 

-讓學生比較本國文字兒童版和正在學習的外文兒童版序文,將後者拿掉一些字詞,可以給學生作填充題的練習。

 

-擁有以「母語」和「外語」書寫像「地球憲章」這樣的文獻,代表著什麼意義?

  • 是否有些字彙或表達方式,存在於某一種語言中,卻不存在於另一語言裡?你為什麼會這麼認為?

 

-以你正在教的語言的少年版「地球憲章」序文(或是原來的版本)給學生。

  • 翻譯上會產生那些問題?
  • 你可能擁有完美無缺的翻譯嗎?
  • 是否有些字彙或表達方式,存在於某一種語言中,卻不存在於另一語言裡?你為什麼會這麼認為?

 

-以「地球憲章」序文為基礎,讓學生作單字、閱讀測驗和文法練習等學習項目。

 

 

歷史

 

我們正處於地球歷史中關鍵的時刻,這是人類必須選擇自己的前途的時候。當全球變得愈來愈須要相互倚賴同時也愈來愈脆弱時,未來似乎同時呈現出巨大的危險和展現出無限的希望。

                                         「地球憲章」序文首段

 

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過去50年來全球重要的變遷。

 

背景:

  • 「地球憲章」本身的歷史始於1987年,當時「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United Nation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呼籲定一個可以為永續發展立下規範原則的憲章。然而,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中,「地球憲章」草案成為一項未完成的任務。1994年在「地球高峰會議」祕書長毛里斯.史東(Maurice Strong)及國際綠十字會主席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領導下,開始新的地球憲章提案(Earth Charter initiative)。經由在各地的討論和對話,「地球憲章」的文本(Earth Charter text)終於在2000年定稿。
  • 綜觀人類歷史,各種憲章和宣言曾經扮演激勵和引導人們行動的重要角色。「人權宣言」就是一個著名的實例,許多活動便是高舉著這個宣言而轟轟烈烈的進行。

 

建議活動:

國中、小學

向學生介紹「人權宣言」的內容和歷史脈絡。

-那些歷史事件成為宣言的舞台?

-形成宣言的過程如何?

-這個世界發生什麼樣的改變使我們須要有新的憲章?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是什麼?

 

你可以把「地球憲章」聯結到歷史上任何時期和團體。例如:如果你集中在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可能就有下列活動:

-「地球憲章」中的那些原則會被印度的自由鬥士採納?

-英國殖民者又會採納那些原則?

-印度人當時有沒有什麼文獻可以用來引導人民的價值觀和行動?

-英國人又是如何?

-「地球憲章」中有沒有那些原則是雙方都難以接受的?

社會科學-哲學/社會/倫理學/宗教

 

我們急迫地須要一個彼此共享的願景,它能夠為即將產生的全球生命共同體提供基本價值觀念。因此,在期盼中我們共同確認下列為達到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所須之相互依賴的原則,以此作為引導並評估所有個人、機構、企業、政府和跨國組織的行為的共同標準。

                                             「地球憲章」序文末段

 

目標:

讓學生討論:「普世性原則」與「各種不同信仰並存的實況」之間的關聯。

 

背景:

  • 許多人認為「地球憲章」掌握到世界主要文化和宗教的共同基礎。
  • 然而,對於「將原則用一個文獻呈現是否能夠適用於每個人」的爭議也一直是沒有停止過。

 

建議活動:

國小

國中

你是否認為住在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不同宗教?

-有那些內涵是他們共同享有的?(可以在教室裡畫出文化多樣性的作品)

-「地球憲章」能被所有人接受嗎?

 

當你想到「和平」,心中會出現什麼?

-和平的反面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

-你要怎樣在教室、家庭或社區裡來推動促成和平?

-你是否記得上一次讓你感到非常平靜祥和的經驗?為什麼會造成你有這種感覺?

 

以我們世界存在這麼多元的信仰這個事實,真的能夠有一套適用於每個人的所謂「普世性的倫理原則」嗎?

 

「地球憲章」條文16.f.說:

確認和平所帶來的圓融,來自每個人與自已、與他人、與其他文化、其他生命、整個地球以及更廣大的整體之間,所創造出來的正確關係。

-在這個原則中為什麼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你認為「正確關係」指什麼?

-你知不知道有那個信仰系統不同意這個原則?

-和平的相反是什麼?

-它會怎樣抵觸上述原則所提到的所有「正確關係」?

 

 

 

數學

 

當今主流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導致環境破壞、資源短缺以及物種大量滅絕。── 發展的利益未能平等的分享,貧富之間的差距不斷增大。

                                                  「地球憲章」序文

 

目標:

把因環境衝擊和社會不公義造成的事實之數據和趨勢,讓學生去計測、量化、比較和分析。

 

背景:

  • 人類能源消耗量持續增加,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使用速率大於其再生速率,大氣中化學物品的成份在過去100年當中產生劇烈的變化。
  • 要了解全球變遷的關鍵條件,就是必須要有針對環境狀況所做準確和量化的測量。
  • 查看各種不同的發展指數,能夠讓我們看到不同國家之間和同一個國家之內社會發展的懸殊。
  • 可以將下列相關數據作成學生的作業練習:瀕危物種、森林破壞、以及它們隨時間變化的速率。

 

建議活動:

國小

國中

檢查你上個月的電費帳單:

-總額是多少?

-消耗的電量總數有多少?

-電力的價格多少?

-你要怎樣幫助你的家人節省每個月的電費?

-如果你們家每個月節省10%的電費,一年下來可以省下多少?

 

在亞洲、南美洲和歐洲各選出一個國家,並找出他們的教育普及度(也可以是平均壽命或其他指數)。

-那個國家的指數最高?你認為原因何在?

-那個國家的指數最低?你認為原因何在?

-指數最高和最低的國家之間有什麼差別?

-接下來,找出你自己國家的指數。

-用一張圖表來與其他三個國家比較。

以下的練習試著指出全球在區域間的懸殊,以及因此衍生出來的問題。

 

在全球不同區域共選出三個國家,找出該國人民平均年所得。

-你的國家處於那個等級?

-所謂國民平均年所得是什麼?

-區域性趨勢是否存在?你能不能找到一張可以表達這個趨勢的圖表?

-為什麼你認為“平均”數會產生誤導?數學上有沒有更好的測量方法?

 

 

經濟學

 

「地球憲章」原則7.d.強調:將所有商品及服務業產品的環境代價內化於售價中,並讓消費者可以辨識符合最高社會及環境標準的產品。

目標:

讓學生了解所有商品或專業提供的服務,其環境代價或社會代價的重要性。

背景:

環境影響評估是針對即將進行的活動、計劃,它可能帶來的代價或利益所作的評量,然而,有許多我們所看重的事物很難以金錢的損益來計算,甚至是完全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當一個決策造成的損益不是影響到作決策的個人或團體時,經濟學上所謂的外部性就產生了。換句話說,決策者並不須要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衍生的所有的損益負責。由於缺乏誘因讓外部性的製造者會想要考慮到他們本身的行動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以致多數活動會造成像污染這類的負面外部性,卻少有能夠產生正面外部性的活動。

 

建議活動:

國中

自然生態系提供了許多物資和服務。

-列出我們不須要付費的物資和服務。

-由於這些都是免費的,一般人會認為它們有多珍貴?

-為什麼空氣是免費的,但是沒有它你就活不了,而你卻可以完全沒有昂貴的金子仍可以活得很好?

-免費供應乾淨的空氣會產生什麼問題?有人濫用這樣的福利嗎?

-我們要怎樣防止濫用自然發生的“免費”物資和服務?

 

選出一個同時產生高度良好與惡質外部性的產業,以及低度外部性的產業,並將外部性和「地球憲章」聯結。

 

以小組的方式,嘗試寫一段電視廣告,告訴觀眾企業界對於他們產品造成的社會和環境代價須要負起責任的重要性。

-誰會付這樣的廣告費?

- 為什麼電視中沒有更多這類廣告?

科學-生物學

 

「地球憲章」序文強調:生命群體的活力和人類的福祉, 必須仰賴於能夠保存健康的生命圈以及其中所有的生態系統、豐富多樣的動物和植物、肥沃的土壤、純淨的水、以及清新的空氣。

 

目標:

讓學生體認到地球是個複雜的系統,並讓他們討論究竟地球是不是活生生的。

 

背景:

  • 當科學界理所當然的視地球為一個“系統”之際,事實上,對於地球究竟由那些系統組成仍然有許許多多的爭議。有人認為地球像是一個活的有機體,也有人認為只要把地球視為“充滿生命”就可以了。
  • 英國科學家洛夫洛克(Lovelock)提出蓋亞的假說,認為生命就像一個自動控制的系統,維繫著地球環境,使它處於讓生命持續的最佳狀況。

 

建議活動:

國小

國中

在學校或住家環境中找出生態系的例子(如:螞蟻窩、白蟻墩)。

-為什麼它們能夠成為“系統”?

-建造一個生態系統(如:土壤、堆肥和蚯蚓)。

-這個生態系統須要有外在什麼東西的加入才能產生作用(如:水、太陽能)?

-是否有“創發性”的特質(如:整體是否大於部分的總和?)

檢驗“地球是活的”這個說法在科學上究竟有多少支持的論點。

-活的有機體具那些特色?

-全球碳素循環是否為類似動物體內血液循環的一種新陳代謝作用?地球是否具有出生、成長、死亡的生命週期?

-再生能力是否為“活著”的必要條件?

-對於地球究竟是“活的”或只是“充滿生命”的看法,我們能夠達到肯定的結論嗎?

 

想想看,從科學對地球的不同理解,會如何影響我們珍惜人類以外的世界。

 

 

環境科學/工程

 

「地球憲章」原則5.e.指出,我們必須要:對於水、土壤、林產物和海洋生物等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必須有良好的管理機制,不要超過其再生的速度,以保障生態系的健康。

 

目標:

讓學生探討科技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

 

背景:

  • 大自然的“物資和服務”是由“自我規範”和“自我維繫”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所產生。人類會干擾這些系統,導致它們的崩潰或停止運作,例如:從森林砍伐木材的速率高於其再生速率。
  • 為要能夠持續地獲取這些大自然的物資和服務,人類所有資源利用造成的干擾和衝擊之活動總量,不得超過自然生態系可以承載的能力。
  • “科技樂觀主義者”辯稱:我們可以透過科技的發展取代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任何物資和服務。反對者則指出,有些生態系的功能無法由科技取代,尤其是像全球規模的大氣系統運作過程。

建議活動:

國小

國中

-科技被用來製造自然界可以提供的東西,有那些例子?

-這麼做會有那些好處?

-會有那些問題?

-接下來,假想有一個所有人都生活在該死的都市裡的國家(這是你的國家嗎?),在這個國家裡沒有任何野生動植物。你會想要住在這樣的國家嗎?

-要避免未來變成這種樣子,你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找出「科技被用來製造以前本地生態系統就可以提供的東西和服務」的具體例子(如:人造林、漁塭和淨水設備)。但是,科技是否曾經取代全球生態系統提供的,如大氣層的保護功能?

-有多少纖維、燃料和食物是從自然生態系統收穫的?假如自然生態系統不再運作,科技能否完全提供這些資源?科技在什麼時候變成問題?什麼時候變成答案?

-想像一個沒有大氣層的世界,而且人類全部都居住在該死的城市──一個沒有任何野生動植物的世界。這樣的人類世界在科技上可能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