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今(2019)年5月,海洋風電(Formosa I)風光開工,台灣首座離岸風場預計年底完工。緊接將有5.5GW、近700架風機在接下來的五年陸續進場。能源轉型步伐大幅邁開之際,兼顧海洋生態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其中,有個角色就叫「鯨豚觀察員」。
依據離岸風電開發商的環評承諾,為了避免過大的噪音造成鯨豚聽力損傷,要確保警戒區內沒有鯨豚出沒才能開始打樁作業。打樁中如果發現鯨豚進入警戒區也要停止打樁(隨各風場承諾略有差異)。鯨豚觀察員[1]的任務就是在打樁期間進行鯨豚觀察,並在鯨豚出現時提醒施工單位停工。
今年8月,國內第一批由官方海保署委託訓練的鯨豚觀察員取得證書後即將上路。立意良善的制度能確實執行嗎?在法規配套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看到了許多問題。
【與風機同行:鯨豚觀察員出任務】
(一)鯨豚觀察員是如何煉成的 我國首批官方訓練結業 考照、實戰海陸都來
(二)離岸風電搶開工 鯨豚觀察員趕上路的五大誤區
(三)不讓離岸風電毀生態 英國鯨豚觀察員的專業養成之路
(四)缺船、缺錢、缺人 環保署如何監督海上環評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