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交棒中國 FAO新任總幹事屈冬玉的挑戰——糧農系統轉型關鍵十年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巴西交棒中國 FAO新任總幹事屈冬玉的挑戰——糧農系統轉型關鍵十年

2019年08月14日
文:羅伯特 ‧ 蘇塔(中外對話執行編輯)
屈冬玉當選聯合國糧農組織新幹事,將肩負引領全球糧食系統走向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責任。
屈冬玉, 新任糧農組織總幹事,接任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圖右)。圖片來源:FAO
屈冬玉,新任糧農組織總幹事,接任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圖右)。圖片來源:FAO

英國政策研究機構查塔姆研究所傑出訪問學者蒂姆‧伯頓表示,如果我們想要保衛自身健康和自然環境,就必須抓緊時間改變現有的糧食生產與消費模式。

糧農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3。我們只剩下12年的時間採取行動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代表匯聚羅馬,委任了一名引領全球糧食政策走向健康和可持續的新任總幹事。

北京時間6月2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各成員國以一國一票的方式進行無記名投票,中國候選人屈冬玉獲得超過半數投票,打敗法國籍候選人凱薩琳‧卡特琳以及喬治亞籍候選人大衛‧基爾瓦利澤,當選該組織首位中國籍幹事,首次任期四年。

「讓我們攜手共建一個更加充滿活力的糧農組織,為了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朝著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而努力,」屈冬玉在當選後的首次講話中說到。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於1945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成立,初始成員國42個,現有成員國192個。根據其憲章,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宗旨是確保「人類免受饑餓困擾」。

如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主要工作是減緩糧食生產對氣候造成的影響以及確保糧食生產系統適應不可預測的氣候條件。

歷史的十字路口

本次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為期一週。而大型工業化農業和本地自產自銷的小型農業兩種截然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在本次大會上激烈碰撞。

伯頓表示「全球糧食系統正站在十字路口」。

他補充道,目前這種追求大量廉價高卡路里澱粉類作物的糧食系統如果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我們將會繼續對整個地球乃至人類造成破壞。

在現在這個關鍵歷史時期,聯合國糧農組織為這場全球糧食辯論定下了基調。伯頓表示,即將離任的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來自巴西,他將營養與可持續性定位為全球糧食發展願景的核心思想,其繼任者能夠繼續秉持這個原則將十分重要。

巴西蓋圖羅·瓦格斯基金會農業企業研究中心協調員羅伯托·羅格裡格斯表示,經濟保護主義和中美貿易戰都為糧農組織這種以糧食安全為導向的多邊組織設置了一頗具挑戰的運作背景。

他說,「貿易戰關係到每個人,而且會產生危險的中期經濟後果。」

政治還是政策?

屈冬玉於2011年開始擔任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並就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擁有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遺傳育種學博士學位,曾在貴州省負責一項扶貧項目,解決了當地的馬鈴薯脫毒問題。

據報導,屈冬玉得到了不少拉美國家的支持,其中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巴西。在如今緊張的中美貿易局勢之下,巴西正日漸成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合作夥伴。

羅格裡格斯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中巴兩國近年來的貿易合作更加緊密,而且雙方經濟在本質上具有互補性。

伯頓表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投入的大規模投資為屈冬玉參選成功地贏得了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伯頓說,屈冬玉對美國的大農業模式和通過生物技術創新提升作物產量的前景並不看好,而另外一位候選人卡特琳似乎卻對其持更為支持的態度。她曾表示如果當選,可能會力推改變目前歐盟對轉基因農產品和農業化學品的限制政策。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AM)農業經濟學家尤蘭達·特阿帕伽表示,美國支援的大農業模式從環境和經濟角度來說都存在根本性缺陷。

她表示,自然是有限的,而我們對廉價食物的追求正在摧毀土壤肥力和海洋的生物多樣性,而海洋面臨的問題可能比陸地更嚴重。

農業必須依靠健康的土壤環境和可靠的水循環系統。但是,人們卻將其看作與其他行業並無二致的社會經濟分支。

特阿帕伽表示,「工業化生產從能源與自然運轉規律的角度來說是最大騙局」。她指出,那些包括肥料和燃油機械在內的必要投入以穀物形式產生的能量遠低於對其投入的能量。

她表示,由於農作物——以及利潤主要取決於不可預測的天氣模式,所以國際資本也無法應對農業投資帶來的高風險。

「這就像投資了一個沒有屋頂的床墊工廠,一旦下雨你就會失去一切。」

全球約70%的糧食是由家庭農場生產的,而這些家庭農場卻往往承擔著負擔。特阿帕伽表示,家庭農場和漁業公司只有靠補貼和配額才能維持生存。

羅格裡格斯曾在2003年到2006年擔任巴西農業部長,他承認農業活動存在高風險,並批評補貼政策擾亂了市場秩序。

他告訴「中外對話」,「當富裕國家干預貿易和價格時,沒有補貼的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就會失去市場份額。」

相反,羅格裡格斯更傾向於採用農村保險計畫,因為這樣可以保護生產者免於遭受氣候相關損失。他說,這些計畫與其說是農業政策,不如說是為城市人口提供的糧食安全政策。

聯合國糧農組織稱,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國目前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達到120%。而產量過剩帶來的浪費,常常導致生產者蒙受經濟損失。

伯頓說,這些國家支援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創造了一個氣候「惡性循環」。

只種少數幾種易於運輸的作物能夠降低消費者的花銷成本 。這些穀物都還可以用來餵養能夠產生大量甲烷的牲畜,而飼養牲畜就要大規模砍伐森林,從而加速氣候變化,進而影響糧食產量和「營養素密度」。

從工業化生產到小規模糧食系統

工業化糧食生產導致了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大約8.2億人缺乏基本的食物,而以加工穀物和添加糖為主的膳食結構卻讓超過20億人變得肥胖。

近日,有關健康、飲食和可持續食物系統的《地球健康飲食指南》(EAT-刺胳針報告)發佈。而上述現象也是該報告的主要發現之一。報告建議,我們應該將現有的堅果、水果、蔬菜和豆類消費量都增加一倍。

伯頓說,此前我們對抗饑餓的多方努力側重的都是卡路里攝入,而不是營養的攝入。

特阿帕伽對現有的單一種植和作物專一化提出了警告,認為殖民文化到來之前,拉丁美洲的飲食結構豐富,完全能夠滿足當地居民日常需求。

她突出強調了中美洲傳統農業模式Milpa,也就是在一個地方同時種植多種食物。不同作物間作能夠消除土壤風蝕和病蟲害蔓延的風險。

特阿帕伽表示:「這樣做產量肯定不及專一化的生產體系,但是卻能獲得積極的回報。這相當於創造了一個天然屏障,保護作物免受蟲害破壞。單一種植玉米的情況下,一旦感染了病蟲害,整片地都會遭殃,但如果間作了其他作物,蟲害的蔓延就會被控制住。」

而且這種傳統模式也不需要化肥,因為豆類和鷹嘴豆等作物能夠增加土壤中氮等營養物質的含量,從而自然而然地增加土壤的肥力

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非正式糧食系統研究員亞曆杭德羅·瓜林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重視和支持地方小型農業生產,這種生產模式主要依靠的是家庭(特別是婦女)的勞作,能夠給貧困人口帶來更多好處。

他說,這一農業系統被糧農組織忽視了太長時間。

「糧農組織需要與那些真正參與貧困人口糧食系統工作、並從中獲益的人合作,必須將他們看成是我們在提高糧食系統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過程中的重要盟友。」

羅格裡格斯同樣認為我們需要更營養、更健康的食物,但是他也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只有比其他國家通過可持續的方式生產的產品價格更低,本地生產才有意義。

糧農組織負責人可以連續兩屆連任。這樣一來,下一任糧農組織負責人的任期將有可能持續到2030年,而這也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後期限。

 「成敗與否,就在這十年了。」 伯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