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奏鳴曲 兼顧海洋生態與能源轉型的挑戰才開始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離岸奏鳴曲 兼顧海洋生態與能源轉型的挑戰才開始

2019年10月07日
公視記者 張瑜珊 陳慶鍾

從苗栗縣的龍鳳漁港眺向外海,可以看見一座座離岸風機。這裡是海洋竹南風力發電場Formosa I,開發計畫由海洋風電公司主持,旗下最大股東為丹麥的沃旭能源,此外還包含日本的JERA,以及本土企業上緯等。

海洋風電團隊全力推動台灣首座離岸風電場,第一階段兩座示範風機,2017年開始商轉;第二階段20座的建設工程,也正如火如荼進行。整座風場的裝置容量達128MW,預計在今年2019年底正式商轉,每年可供給12.8萬戶家庭用電。

苗栗縣的龍鳳漁港外海的離岸風機。

苗栗縣的龍鳳漁港外海的離岸風機。

Formosa I第二階段的風機基礎結構,從今年6月開始動工,但打樁工程所產生的噪音,引起周邊居民關注。保育團體得知廠商開始進行打樁作業,調查後發現,海洋竹南風電場在6月21日的打樁過程中,未按照環評承諾,配置足夠的鯨豚觀察船。

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主要活動範圍是水深15公尺左右,離岸不超過6公里的海域和河口,北從新竹,南到台南七股,都曾發現牠們的蹤跡。

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

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

2013年,海洋風電在的環評審查中,承諾將在打樁期間進行水下聲學監測,並於周遭配置十艘鯨豚觀察船,乘載訓練有素的鯨豚觀察員。其中,以打樁點為中心,半徑1公里所形成的圓形警戒區範圍內,需設置兩艘觀察船,共同以順或逆時鐘方式巡航;另外位在周圍的監測區,每4平方公里再設置一艘,一共八艘觀察船,則需以迂迴方式繞行。

不過實際打樁期間,開發商卻未落實環評承諾,保育團體因而向環保署遞交「公民告知函」,要求60日內需依環評法嚴格懲處,甚至約束廠商停工。環保署在8月28日正式公告,針對違反環評承諾的施工廠商,祭出最高罰鍰150萬。面對環保署的決定,開發商表示虛心接受,並願意採取具體作法改善。

保育團體發現海洋竹南風電場在6月21日打樁過程,未按照環評承諾,配置足夠的鯨豚觀察船。


保育團體發現海洋竹南風電場在6月21日打樁過程,未按照環評承諾,配置足夠的鯨豚觀察船。

為了推動能源轉型,行政院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的占比,要達到20%,其中離岸風電正是重點開發項目。能源局曾公布離岸風電36個潛力場址,主要集中於中部西海岸一帶,而農委會在2014年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同樣在苗栗、台中、彰化、雲林的近岸區域,這是否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引發關注。

2006年以來,台大鯨豚研究室團隊以Photo ID的研究方式,辨識不同個體,來統計族群數量,發現牠們的數量正逐漸下滑。2008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經將台灣的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的最高保育等級。但牠們仍持續遭受棲地消失、漁業誤捕、海洋污染和水下噪音等威脅。

2015年,能源局向環保署提出離岸風電政策環評,並在2016年決議,未來開發場址必須留給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1公里以上的緩衝帶。然而,2013年就通過環評審查的海洋竹南風電開發計畫,未符合這樣的原則。

在政策環評的決議中還提及,離岸風場施工前須進行水下聲學監測,並實施海上目視調查,避免對白海豚的影響。不過目前鯨豚觀察員還沒有認證制度,對於海上監測的人員與船隻數量,也沒有明文規範,如何確保執行任務的專業性,保育團體與風電開發商都認為,政府應該負起法制化的責任。

2025年前,預計將立起七百座以上的離岸風機,如何讓制度跟上開發腳步,將是一門課題。

2025年前,預計將立起七百座以上的離岸風機,如何讓制度跟上開發腳步,將是一門課題。

關於水下噪音,目前規範施工期間,應優先採行已商業化之最佳噪音防制工法,而環保署參照德國作法,要求開發業者遵循,距離打樁位置750公尺範圍內,噪音不得超過160 dB SEL的水下噪音限制。然而這樣的標準,實際上來自歐洲數以萬計的港灣鼠海豚研究,能否直接移植到台灣瀕危的白海豚身上?引發討論。

2018年通過遴選作業的七家開發商,都曾在環評當中,立下打樁期間將派遣鯨豚觀察船,和進行水下聲學監測的承諾。從環保署監督Formosa I的情況來看,礙於人力物力不足,只能在施工後,透過廠商整理的紙本資料查核。學者擔憂,當違法情況發生,已經造成生態影響。

海洋基礎生態調查不足,相關法令也尚未到位,離岸風電在爭議聲中已快速發展。台灣西部外海的離岸奏鳴曲,才剛揭開序幕,2025年前,預計將立起七百座以上的離岸風機,究竟該如何讓制度跟上開發腳步,才不會讓海洋生態淪為能源轉型下的犧牲者?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離岸奏鳴曲】

10/07(一) 22:00首播
10/1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