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說再見 食蛇龜守護鬥士、兩爬學者吳聲海病故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來不及說再見 食蛇龜守護鬥士、兩爬學者吳聲海病故

2019年11月16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長年來為台灣原生龜處境發聲、國內兩棲爬蟲類研究學者、中興大學生物系副教授吳聲海,因流感歷經40多天治療,仍不敵病魔,14日早晨離世,享年60歲。這項消息令保育界備感哀傷錯愕,他一生對食蛇龜保育,以及台灣生物多樣性的堅持與投入,尤令人敬佩。

Chih繪本雖與吳聲海素未謀面,但因聽聞食蛇龜推廣保育的故事而感佩不已,知道他過世,畫出這幅作品來紀念他。圖片來源:Chih繪本
Chih繪本雖與吳聲海素未謀面,但因聽聞食蛇龜推廣保育的故事而感佩不已,知道他過世,畫出這幅作品來紀念他。圖片來源:Chih繪本

不知從何開始,吳聲海的名字,和那些因野生動物走私、流離失所的食蛇龜、柴棺龜牢牢黏在一起。10幾年來,他除了學者身分,更為了原生龜處境四處奔波,籌措保育經費,尋找野放棲地,踏入社區靦腆地拜託、和居民一起保育原生龜。

早於2006年起,林務局於中興大學校內成立食蛇龜臨時收容中心,並委託吳聲海研究室進行相關收容、救傷以及後續的野放復育工作。2015年是收容的高峰共1240隻,之後逐年移至其他收容中心,並與台北動物園合作食蛇龜保育繁殖研究;至今仍有607隻原生龜接受興大收容安置。

前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印象猶深,吳聲海為了尋覓合適的野放地點,先搭起林務局與福智團體合作管道,野放前多次到現場勘查,就是要確保適合食蛇龜棲息、又安全,野放前願意參與福智團體儀軌,在學者風範外,展現貼近風土民情的一面。另外,他也協助福智志工認識原生龜,以及野放的注意事項。

此外,吳聲海也建立了大量走私查緝後原生龜收容前的「檢傷分類制度」,讓因獵捕而處於緊迫狀態的原生龜,救援後得到適妥的照顧。

林務局保育組長黃群策表示,吳聲海老師長年研究兩棲、爬蟲生態及生物多樣性保育,執行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山椒魚監測調查計畫,並致力於推動拯救食蛇龜保育行動,對國內兩棲、爬蟲野生動物生態保育研究貢獻良多。

集合保育最大公約數 企業社區一起來

除學術研究外,吳聲海成立「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號召國內知名科技企業日月光、台積電等公司響應參與食蛇龜保育工作,提供經費照養查緝收容的食蛇龜,讓食蛇龜野放獲得更好的照顧。

以日月光集團為例,2016年起持續贊助食蛇龜保育團隊,提供370萬元經費,支持食蛇龜及山林保育,成為國內第一個名列食蛇龜保育的企業。

日月光集團將食蛇龜保育列為資助項目,去年記者會中,吳聲海指出食蛇龜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人為商業炒作、盜獵及走私。圖片來源: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日月光集團將食蛇龜保育列為資助項目,去年記者會中,吳聲海指出食蛇龜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人為商業炒作、盜獵及走私。圖片來源: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受訪時表示,過去透過友人介紹,得知食蛇龜復育,以及吳聲海在此領域投入的心血令人感動,進而支持這項計畫,希望拋磚引玉,喚起大家對保育類動物復育的重視。對於吳聲海辭世,表達遺憾以及深深不捨。

「跑野外出身的人經常不理會身體發出的警訊而硬撐,等到真的受不了才開始處理,就不一定來得及。」動物學家、科普作家張東君在其個人部落格發文指出,在野外出狀況的風險原本就已經比一般人多很多了,要是平常不多顧自己,野生物就更沒有人關心了!

里山基金會發起人李璟泓即說,吳聲海為了保育食蛇龜,「跳進社區、跳進許多麻煩中,就像許多保育者想的一樣,就是在他能力可及之處,為他想保存的物種及環境做點事;而他心裡的疲累還有許多無奈,也是許多做生態保育的研究者心中的痛處。

台博館原訂12月1日邀請吳聲海擔任「2019 環境議思講堂—何處是「龜」鄉?」講師,也嘎然而止。台博館公告指出,感謝吳聲海一生對食蛇龜保育與台灣生物多樣性的堅持與投入,「我們永遠會為吳老師保留一個位置。」

樹立食蛇龜保育風範 有待繼續

為了食蛇龜,吳聲海熱心奔走,傳達原生龜保育的重要性。從過去的報導中,可見他參加記者會呼籲修法、重視野生動物犯罪造成的生態系崩壞;他和過去抓龜的人合作,破壞捕龜的籠子;他走入野外尋覓食蛇龜野放的棲地,再走入周邊的社區,邀請居民為食蛇龜伸出援手。

去年他參加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記者會,仍提及食蛇龜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人為商業炒作、盜獵及走私;他估計,7成以上的族群量已消失。

大量捕捉下,連青少年階段(亞成體)的食蛇龜都不放過。攝影:陳帝溶
大量捕捉下,連青少年階段(亞成體)的食蛇龜都不放過。攝影:陳帝溶

由於食蛇龜不會反抗只會退縮,也不會構成捕捉者生命危險,帶著就走,因此幾乎都是大規模走私。此外,棲地的消失與壓縮也是淡水龜減少的原因。2007年,湖山水庫開工後數年,現場仍有食蛇龜流離失所,吳聲海團隊一直到2009年陸續在此地撿拾近200隻食蛇龜就近野放。

對於有人認為走私量龐大,表示並非稀有,吳聲海不以為然,他說,「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下的原生龜,棲地破壞嚴重、容易捕捉,威脅不下於梅花鹿。」這些被人捕獲或走私的食蛇龜經查獲,都處於長期缺乏照顧,處於緊迫狀態,傷病慘重,不少個體因此死亡;而龐大的收容量,對於人與龜都是壓力。

很多人以為野放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實不然。這些被捕捉的食蛇龜來自全台各地,已無法判斷來自何處,即使回原棲地,仍是當地獵人俎上肉。而把存活的動物野放,卻又可能因為季節、棲地的不當而無法達到保育的目的。

「再不做些事,(食蛇龜)10年內就可以在野外絕種。」2014年10月,關懷生命協會召開記者會上,吳聲海如此推估。

食蛇龜、柴棺龜族群數量既然止跌無力,農委會經過修正預告,今年1月9日正式從「珍貴稀有」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代表著再不提出有效的保育策略,下一步就是消失在原生棲地。台灣原生龜的保育處境仍然十分不利,帶著對吳聲海的緬懷之前,張東君寫道:「食蛇龜保育,我會繼續。」

收容中心裡的食蛇龜吃著姑婆芋種子大快朵頤,推測這應是牠們喜愛的食物之一。攝影:楊茵洳
收容中心裡的食蛇龜吃著姑婆芋種子大快朵頤,推測這應是牠們喜愛的食物之一。攝影:楊茵洳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中的吳聲海

瀕臨絕種保育類物種觀霧山椒魚(Hynobius fuca),屬於小鯢屬、溪流生殖型物種,2008年發表後,未有進一步生物學、生態學研究資料,吳聲海研究團隊於2012年起,進行觀霧地區的分佈、棲地特性、食性及共域動物等生態資料整理,建構觀霧山椒魚的基礎資料。

觀霧山椒魚侷限於有限的分布和低族群量,而高山孑遺生物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環境壓力,吳聲海即主張應對其分布和族群量改變作更澈底的調查。就地保育以保護棲地為主,並於棲地內進行山椒魚和環境以及其他物種之研究;而域外保育的作法,包括繁殖、飼養山椒魚,對於繁殖個體可進行基礎生物學的材料,並作為環境教育的材料。

──瀕絕觀霧山椒魚 氣候變遷壓力下 亟需保育研究並行

近年最令人驚喜的是,2016年1月由吳聲海、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吳書平、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蔡奇立、助理研究員林德恩,共同發表新種樹蛙:王氏樹蛙(Kurixalus wangi)及「碧眼樹蛙」(Kurixalus berylliniris),從艾氏樹蛙(Kurixalus eiffingeri)分別出來,這兩種新種都是台灣特有種。

吳聲海的學術成就之一,是兩爬類動物分類、生態研究,誠如張東君所言,能教傳統分類、脊椎動物、比較解剖的人屈指可數,少了吳聲海,難怪他問:「現在可要怎麼辦呢?」

──台灣新種樹蛙再添兩種 登國際期刊封面

生態系是一體、連貫的概念,和食蛇龜處境不相上下的,還有台灣唯一貓科動物石虎。苗栗縣開發與以石虎為首的淺山生態保育難以權衡之際,吳聲海提出以數據答辯保育議題,譬如計算出石虎可以吃掉多少造成農損的老鼠和鳥、節省多少農藥、降低多少農損,石虎能不能讓更多人高興?等等具體的數字,或許更能讓討論聚焦。

又如,對於要有多少完整棲地才能保護石虎族群、以及連接棲地之間的廊道要多寬、要如何設計,必須更精確說明。另外,對於土地開發的問題,提供石虎所能忍受的「低度開發」的定義,地方能接受的低度開發又是什麼,以及兩者的共識。

──生態空白難填 學者急尋與石虎共存之路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