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中國華北地區大部分的莊稼都已經收割完畢。在河北省石家庄塔頭村,大豆收穫後剩下的枝秧長在田間依然綠意盎然,成片的蘿蔔白菜也在霜降來臨前「抓緊時間」從土地吸取營養。無論是從田間的植物生長狀態還是村民們的直觀生活感受來看,外人很難將石家庄與嚴重缺水地區聯繫起來。
塔頭村村民耿會英從未覺得當地缺水,「咱們這兒都用井裡的水,夠用。」
然而作為世界最大的地下漏斗區之一,石家庄所在華北平原地下水嚴重超抽。生活中「不缺水」的代價是,地下漏斗越來越深。村民們打的一口口的井,彷彿扎入地裡的針筒,越扎越深,以滿足生產生活對水量越來越大的需求。
連年下降的地下水位
河北省政府報告顯示,石家庄市年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29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比沙漠之國以色列還少,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即使在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後,石家庄的年均水資源缺口仍有10億立方米。
對於當地的缺水情況,在石家庄地區從事鑽井工作20多年的支華子有更直觀的感受。村里的老人曾告訴過他,在5、60年前,石家庄人「只需要拿鐵鍬挖幾下,地下的水就湧出來了」,不管這種描述是否準確,在工作中,支華子確實感覺到井要越打越深,而水越來越少,出水越來越慢。
支華子介紹,對他來說200米以內都算淺水井,用作灌溉和工業;供人生活用的深水井平均在400~500米,打深井的同行最近打的一口井已經超過了600米。
石家庄地區地下水水位正在逐年下降。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塔頭村監測井的地下水埋深,即水面到地表的距離,從1999年到2013年降低了17米,平均以一年一米的速度在下降。
這背後是當地長期存在的地下水超抽問題。石家庄政府資料顯示,去年全市供水量27.68億立方米,其中72.5%來自地下水。所用到的地下水中,又有超過1/3為「超抽水量」(即地下水開採量超過補充進地下水源的部分),達7.86億立方米。
石家庄地區降雨時空分佈極不均勻,汛期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旱期則乾旱少水,需開採地下水滿足用水需求;而該地區人口的快速增長、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劇了水資源供給和需求的矛盾,使超抽越來越嚴重。從2008年到2018年,該市常住人口從966萬增長到1095萬。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石家庄還一直是全國糧棉高產區和商品糧食生產基地,素有「北方糧倉」之稱。而這一切都需依靠超抽地下水來維繫。
政府在行動
近年來,隨著缺水問題的顯現及節水意識的增強,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以緩解地下水危機。
2017年來,河北省關停了5000多眼個人和企業等機構開鑿的自備井,規範了4.2億立方米的取水行為。在去年8月,政府公佈了地下水超抽治理計劃,2022年全省減少地下採集量54億立方米以上,2020年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85%以上,在農業灌溉上發展節水措施,到2022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66萬畝。
2014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也有利於緩解當地水資源壓力。依靠南水北調,石家庄市每年能引進7.31億立方米江水來補充生活和工業用水。最新規劃要求,引江水佔當地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的比例在2021年將達到100%。
此外,石家庄於2016年實施水資源稅改革,在地下水超抽區取用地下水會適用2~5倍於其他地區的稅額標準。2017年該市開始根據供水企業降耗增效目標完成情況對企業給予獎勵補助。
節水意識有待提高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仍日益明顯。
水利部研究員孫素艷等人在其研究《河北省供用水現狀及水資源平衡分析》中提到,在充分考慮已規劃節水改造、新建水源等措施,未來水資源的供需形勢仍較為嚴峻。水資源將長期成為制約華北地區農業、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由於生活用水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居民雖有一定的節水意識,卻並沒有強烈的缺水危機感。塔頭村對肆意漫灌的罰款金額僅為一次30元;當地的農業灌溉形式主要為埋在地裡的輸水管道,由村民自主打開管道上的閥門澆地,但全村沒有更節水的噴灌或滴灌。村民耿會英介紹,因為灌溉用水6角2分錢一立方米,而生活用水免費,有時候離井近的農民會挑生活用水去澆地。
環保機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認為,要恢復地下水,政府和人民都要作出改變。政府需在決策、規劃和管理方面下功夫,出台節水措施,做好水污染防控。在農業上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灌溉用水;在工業上進行老舊設備的節水改造,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居民則需要提升節水意識,並將其轉化為節水行動。
「就目前來看,人們對缺水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不會對水有更多的珍惜。」馬軍說,「我們距離真正建設好一個節水型社會,行動還遠遠沒有到位。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石家庄:人人都说「水夠用」的缺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