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長大的藍鯨,巨大的身軀因不明原因擱淺台東岸上,這一幕讓大眾不勝唏噓。和藍鯨有相同遭遇,在台灣海岸擱淺的鯨豚,去年共有150隻,海龜更高達269隻,所幸並非每一隻個體都死亡。海委會海保署昨(17日)公布鯨豚、海龜擱淺救傷報告,指出漁業、海運等人為活動痕跡,在死亡個體上都看得到;而誤捕活體海龜時,及時主動通報,能提高存活率。
海保署與籌組的海洋保育救援網(MARN)團隊,持續進行今年春節台東海岸擱淺死亡的藍鯨研究,同時發布去(2019)年一整年鯨豚類與海龜類野生動物擱淺、救傷以及野放資訊。值得鼓舞的是,269隻海龜擱淺通報案件,其中誤捕的活體海龜,有一半經紀錄、評估後就能現地野放。
誤捕海龜通報 大幅提升存活率
依據海保署《2019全年度海龜擱淺報告》,2019年總計269隻海龜通報,其中207隻、77%為死亡擱淺,62隻、23%為活體擱淺。活體擱淺海龜大多有機會存活,有22隻經獸醫評估狀態良好原地釋回、18隻帶回醫療康復後野放、16隻持續收容照護中、四隻隨即死亡,二隻經救治未能存活;去年度擱淺死亡海龜個體數總計213隻。
29隻活體海龜誤捕通報案例,一半以上(15隻)經過個體經紀錄、評估後即現地野放,近三成(8隻)後送照護後野放,6隻須持續收容照護;海保署表示,由此數據說明即時主動的通報,讓誤捕海龜得以獲得MARN專業、快速的醫療照護資源,大幅增加海龜重返大海存活機會。
269隻擱淺海龜其中240隻為綠蠵龜,佔89.22%,又以剛離開熟悉的飼育棲地,進入沿近海成長棲地,對於沿近岸棲地較不熟悉,容易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青年龜佔多數(199隻)。其次為玳瑁13隻,赤蠵龜8隻,欖蠵龜8隻,沒有革龜的擱淺紀錄,歷年來也少有革龜擱淺紀錄。發現地點以新北55隻最多,其次為台東縣45隻、澎湖縣39隻,及屏東縣38隻。
213隻陸續死亡的個體中,182隻死亡海龜多因屍體腐爛等原因,難以判定死因;當中31隻可透過外觀判別及病理解剖等方式判斷死亡原因的個體,1/4是寄生蟲感染,另近1/4因螺旋槳造成的創傷,顯示人為活動影響海龜族群存活。其中75隻海龜進行採樣,蒐集113筆樣本。
擱淺通報案件,以1月份最多,整體趨勢在冬天到春天間為海龜救援通報案件高峰期,與往年紀錄無明顯差異。
排遺滿是無法分解的塑料人造物
MARN人員在24隻2019年收容海龜的糞便中,每一隻都找到人造物成分,尤以軟塑膠類和硬塑膠片居多。另解剖了85隻死亡海龜,其中52隻消化道內有人造物,大多是塑膠線。
2019年度野放海龜數量為45隻,這包括之前收容的個體,其中包括37隻綠蠵龜,四隻欖蠵龜,及四隻玳瑁;截至去年底,收容照護的海龜共41隻,包括綠蠵龜30隻,欖蠵龜五隻,及玳瑁六隻。
150隻擱淺鯨豚存活率低 漁業活動須謹慎
2019年鯨豚擱淺通報,132隻、近八成以上通報時即已死亡;有15隻、一成活體擱淺,其中一隻原地釋回、三隻隨即死亡,有11隻經救治後仍未能存活,擱淺死亡總數為146隻;另有三隻迷航個體自行游離。
150隻鯨豚可辨識種類共22種,以江豚(露脊鼠海豚)43隻最多,其次為瓶鼻海豚30隻、小虎鯨13隻。發現地點以連江縣22隻最多、其次為澎湖縣19隻、金門縣15隻、苗栗縣13隻及高雄市12隻。
超過半數擱淺鯨豚被發現時已腐爛嚴重,無法判斷擱淺原因;其餘個體可歸納兩個擱淺主因,分別為誤捕與感染導致死亡。海保署認為,鯨豚除了因疾病或受傷而擱淺上岸外,漁業活動對台灣沿岸的鯨豚確實有影響。
擱淺通報案件,以4月份最多,主要是小虎鯨集體擱淺事件。通報月份分布模式與歷年資料相同,而且1~4月似乎是鯨豚擱淺的高峰期。
MARN從82隻、20種救傷死亡鯨豚採樣,共計蒐集科學樣本301筆,並製成72件標本。
不要放棄通報機會 直撥118給擱淺鯨豚海龜機會
海保署指出,擱淺救援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拉鋸的工作。2019年起,海洋保育署每季定期發布擱淺報告,讓國人瞭解我國海岸鯨豚與海龜救援情形。
海保署進一步表示,透過MARN每一次任務,儘可能紀錄、分析海洋生物擱淺原因及死亡原因,並由海保署彙整、檢視年度擱淺資料、定期揭露,讓大眾瞭解漁業活動、船舶航行、海洋廢棄物等,人為活動造成海洋生物的影響與衝擊,這也是人類可避免的因素,呼籲大眾致力於海洋保育;而誤捕或誤釣活體海龜,即時主動通報真的有效,千萬不要放棄。
海保署表示,將持續與交通部航港局、農委會漁業署、各地區漁會等相關單位聯繫協調,關注降低特定海域的船舶航行速度,減輕對海洋生物的衝擊,共同守護豐富的台灣海洋生物資源;並與海保救援網(MARN)團隊堅守海洋野生動物救援,透過教育推廣,提升社會大眾保育海洋生物,守護護海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