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南市東山區的東山國小,於2018 年開始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首年的教案便獲得全國國小組優選,第二年又奪得特優和優選的佳績。除了室內課,各年級至少有一次戶外課,還可以加入「綠手指」社團,深入參與從產地到餐桌的體驗。無法安靜坐著看書的孩子,坐在割草機上割草兩小時還樂此不疲!食農教育點燃學生興趣,讓他們找到肯定自己的亮點,也能找回人跟土地失落的連結。
2016年到任的台南市東山國小校長曹欽瑋,觀察到各大專院校、政府機關推廣食農教育風潮,認為這是改變東山國小的契機。於是他找上了創辦「番社蔬果聯盟」的林俊儀合作食農課程,推行了一年之後,成效不錯,但曹欽瑋覺得需要走出東山在地的路。「 東山的強項是豐富的物產,如果不發展這一塊,推學業推得再努力,還是很難超越其他地方。」曹欽瑋說。
學校和農友合力打造 田間生態體驗
「番社蔬果聯盟」距東山國小校園僅約四分鐘車程,也是國小戶外課的地點。林俊儀走在通往東山老家的緩坡小徑,左有生態池,右有蝙蝠洞;東邊是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國道以西是平原,以東則是丘陵。平原種植全台產量第三高的紅龍果,而丘陵的龍眼產量也高居全台之冠,東山區產量最高的農作物則是水稻。也因此,東山的特殊夜景 ─ ─為了產期調節而在紅龍果園點燈,以及龍眼烘焙、水稻插秧體驗等,都納入教案中。
林俊儀曾任職於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是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的第一屆紫蝶義工。為了趁退休前還有體力可以從事熱愛的生態工作,決定在2015年返鄉,將家中的慣行農業轉為兼顧生態的方向,加上看到深度旅遊的發展趨勢,他認為在家鄉推出結合食農和生態的體驗,應是值得墾殖的道路。
「其實學校的食農教育很缺乏戶外場域的連結。俊儀的農場離學校不遠,他又是校友,也很希望能回饋母校。」曹欽瑋回想兩人的合作緣起,也因此當某天林俊儀恰巧在臉書上看到曾合作生態池營造結識的曹欽瑋到任東山國小的動態,相約碰面後兩人一拍即合,於隔年合作試辦食農課程。
與學校教材扣連的生態教育
食農體驗要成功,時間安排是關鍵。曹欽瑋指出,孩子的專注力有限,因此室內、戶外教學的時間搭配要適當。譬如趁著早上氣溫涼爽,先到田裡,等天氣開始炎熱便拉回室內上課,上一段時間後,再操作農事體驗。
為了讓學生容易理解並加深印象,林俊儀會先把學校教材全數看過,在活動中運用教材裡關於植物構造、台語俚語等內容。「要怎麼引起學生的興趣?其實就是讓他們看、聞、摸,最好還能讓他們吃。」他說農莊種的稻米、蔬果加起來有十幾種[1],當看的東西種類很多,學生就會覺得有趣。此外烘焙師傅也可以製作紅龍果吐司、芒果餅乾等讓學生品嘗。
針對不同年級,會設計相應的體驗內容。曹欽瑋說,低年級學生能理解具體事物卻無法掌握抽象概念,所以曾安排去絲瓜園實際觀察、觸摸雄花和雌花;中年級學生則走步道認識生態環境;高年級學生可以更深入步道、長時間認識生態,還可體驗用焙灶煙燻龍眼的樂趣。「這些課程就像是組合式的積木,因應學生的年齡、體驗季節而有不同的組合。」林俊儀說。
在田間種下愛好生態的種子
踏在紅龍果園裡由花草織成的柔軟通道上,林俊儀拿起紅龍果的肉質莖,解說紅龍果屬於仙人掌科植物,葉子已退化成針刺。他會將莖剖開,讓學生觀察、觸摸其避免水分蒸散的薄膜及保水黏液。另舉田間的狗尾草為例,因具有植物鹼,會吸引紫斑蝶的雄蝶吸吮,以散發吸引雌蝶的費洛蒙。他透過不同品種作物的介紹,讓孩子們思考人類面對自然的價值觀。「台灣原生芭蕉裡面有滿滿的種子,學生會發現那根本不適合人吃。但人不能吃,不代表動物不能吃,它是松鼠等動物的食物來源。」此外,這個品種不會感染香蕉癌症─ ─香蕉黃葉病,因此具有育種上的價值。
食農生態體驗能點燃學生興趣,讓他們找到肯定自己的亮點,也能找回人跟土地失落的連結。此外,從孩子的教育著手,或許就能在難以解決的農藥問題上找破口。曹欽瑋說:「老農較難改變,而年輕的孩子是更有機會被改變的。」在田裡,學生可以認識友善農耕方式;在學校,可以享用有機或3章1Q[2]食材的營養午餐。從耕作到飲食,他們希望從學生開始,將影響力擴及家庭、社區。此外,學校申請資源協助青農行銷、邀請從農家長協助教學、無償提供他校課程資源等,都是建構整個食農環境的正循環。
林俊儀說:「在學生身上,我們撒了很多生態的種子,堅信有一天是會發芽的。」這些在田間的體驗將轉化為愛好生態的種子,未來會長成什麼樣貌,令人期待。
※本文轉載自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刊登於《綠主張》,2020年3月,1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