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全國「兩會」於5月28日落幕。一些之前被外界所關注和猜測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相關內容水落石出,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今年中國不設定GDP增長目標。鑑於全球疫情和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未設立今年中國的GDP增長目標。此前,包括馬駿在內的經濟學家呼籲不再設定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認為不切實際的增長目標會導致不合理的刺激措施。
二、中國財政刺激規模低於預期。全國人大批准了總額6.35兆人民幣(約26兆台幣)的財政刺激計劃,包括1兆人民幣中央財政赤字、1兆人民幣特別國債、3.75兆人民幣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6000億人民幣中央政府投資。這一財政刺激計劃規模低於外界的預期。此前,有經濟界人士認為今年的地方債規模將高於4兆。地方專項債券主要用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對於中國的碳排放路徑將帶來影響。在5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經濟恢復措施主要用於支持民生和刺激消費,而非基礎建設。
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均提交了與動物保護相關的提案和議案。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議對食用野生動物者處以拘留和罰款,全國政協委員皮劍龍則建議食用野生動物直接入刑。安徽省代表趙皖平則聯名30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制定綜合性的《動物保護法》的議案,除了保護野生動物之外,要求將伴侶動物、經濟動物等納入法律保護框架,引導民眾「尊重生命、愛護動物」。
儘管中國仍有吉林等少數地區還在應對疫情小幅反彈的狀況,抗疫的大局已逐漸明朗。中國從數月的隔離封鎖措施中逐漸復甦,並已準備重回正軌。 4月29日宣布的今年全國「兩會」的時間,就是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發出的一個清晰的訊號。
從5月21日開始,來自全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雲集北京,討論和通過一系列至關重要的政策和立法動議。因為疫情,這場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被迫推遲了兩個多月。它的重啟展現了中國領導層對於社會回歸正常化運作的信心。
儘管「兩會」的召開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中國所面對的疫後經濟社會現實卻不容樂觀。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下降了6.8%。因為全球疫情仍在發酵,經濟的全面復甦仍充滿不確定性。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失業率在一季度也有所上升。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計劃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而此次「兩會」的成果將不僅會決定中國經濟的疫後軌跡,也會對全球經濟復甦、應對氣候變遷和實現長期永續發展的努力帶來深遠影響。以下是本次「兩會」的幾大「綠色」看點。
經濟增長目標
每年的「兩會」,國務院總理都會代表中央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陳述過去一年工作並為新一年設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這些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城鎮失業率、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和減貧目標等。經過全國人大的審議通過,這些目標將具有法律效力。這是通常年份的情況。
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設定這些目標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在5月即將進入尾聲的當下,全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未宣布。在「兩會」召開之際,全球目光都將聚焦於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上,大家腦中都盤旋著一個問題:中國政府打算將今年的經濟速度設定在什麼檔位?
2020年對於中國原本就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到2020年底,中國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這是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社會做出的承諾。根據估計,如要實現這一目標,今年的經濟增長率應達到5.5%左右。但疫情帶來的隔離封禁使一季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並可能拖累全年經濟。
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都參與到了關於今年經濟目標設定的討論中。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今年的經濟增長達到3%可以接受,並可為明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留出一定的空間。如要將全年經濟增長推高至原定目標(5.5%左右),下半年經濟增長需要達到15%的水平。林毅夫認為,即便中國有能力達到這一目標,也應給明年留出一定的「彈藥」。 「將政策目標順延至明年實現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他在5月15日舉辦的一場線上發布會的致辭中說。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委員、中國綠金委主任馬駿則建議中國今年不再設定GDP增長目標,並指出不切實際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能「綁架」宏觀經濟政策,搞「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催生欠缺長遠考量的基礎建設投資。
5月13日,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發表的署名文章則顯示了中央力保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決心:「我們一定有能力、有條件克服眼前困難,推動經濟發展盡快恢復到正常軌道,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而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也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
經濟刺激
關於經濟發展目標的討論與中國今年的經濟刺激規模密切相關。根據中國2015年的《預算法》,財政政策工具箱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必須獲得全國人大的批准。
經濟學家、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財經》雜誌的採訪中表示,1%的GDP增長需要配以1.2-1.4兆人民幣的財政支出。
截止今年4月,財政部已經提前下發了地方政府債務限額2.29兆人民幣。今年的全年限額有待全國人大批准。這些地方政府債券的大部分將被用於支持鐵路、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它們的碳足跡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將有重要影響。
環保相關的立法與計劃
新冠疫情在中國掀起了關於人與自然界關係的討論。科學研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與人類接觸野生動物有關。相關的討論也很快轉化為立法行動。今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禁食所有野生動物,只給部分允許飼養的動物留出「白名單」。立法機關正在緊鑼密鼓地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根據此前公佈的立法計劃,該法的修訂應在2021年完成。今年的「兩會」雖然不是《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的決定性場合,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修法提出提案或議案應是大概率事件。
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十四五」規劃也可能是代表們關心的議題。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十四五」規劃應在明年「兩會」審議通過,但今年相關規劃將進入實質性的起草階段。根據此前一些部委公佈的時間表,部分專項規劃(如再生能源規劃)草案今年晚些時候就會出爐。
在對於中國的政經議程至關重要的一年,疫情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干擾。接下來的「兩會」將展示中國如何重新設定前進方向,其成果對於全球環境也將帶來深遠影響。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特別「兩會」的綠色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