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確定10%死因」 香港江豚擱淺數量激增 原因成謎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只能確定10%死因」 香港江豚擱淺數量激增 原因成謎

2020年06月25日
文:金伯里・里卡斯(海洋科學家)
在香港海岸沿線,被沖上岸的江豚屍體或擱淺的江豚數量越來越多,這背後的原因令環保組織感到迷惑不解。

擱淺在香港南丫島的江豚。圖片來源:Gary Stokes / OceansAsia

根據一份最新報告,2019年有40多隻這種小型鯨豚類動物死亡,這是有記錄以來江豚擱淺數量最多的一年。江豚擱淺的年均數量在不斷增加,從上世紀90年代末,每年11隻增加到過去十年的每年24隻。 2006年以來,香港水域報告的江豚擱淺數量總共為318隻。

香港非營利組織「亞洲海洋」(Oceans Asia)的研究主管蒂萊・菲爾普斯・邦達洛夫(Teale Phelps Bondaroff)表示,該族群難以承受如此高的死亡率。

「在2002年進行的上一輪物種調查發現了220隻江豚。之後江豚的死亡數量超過了這一數字。」新發布報告的作者菲爾普斯・邦達洛夫說。 「每年被殺害的江豚佔很大比例,這一事實令人擔憂。」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棲息在從波斯灣到中國中部地區的廣闊水域中,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脆弱族群。由於受到輪船撞擊、漁網纏繞和污染等一系列人類活動的威脅,該物種數量逐年減少。

然而近期江豚擱淺數量激增的原因卻很難確定。自2006年以來,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OPCFHK)一直在調查江豚擱淺的情況。最新發現的江豚屍體上有明顯受到船隻撞擊或被漁具纏繞的創傷跡象,但是這些屍體很多都已嚴重腐爛,甚至沒有了頭部。

因此,「我們僅能確定其中約10%的死因。」 OPCFHK的女發言人郭施樂表示。

根據新的報告,江豚屍檢並非總能做到同樣細緻。這給保護工作帶來了困難,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死亡的原因,就無法減少造成死亡的這種威脅,」菲爾普斯・邦達洛夫解釋說。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海洋哺乳動物擱淺小組的成員正準備對一隻擱淺的江豚進行屍檢。圖片來源: Gary Stokes / OceansAsia

菲爾普斯・邦達洛夫說:「我們希望鼓勵OPCFHK對發現的每隻江豚進行詳細的屍檢,並公開數據,以更好地了解整個地區存在的威脅。」

死亡報告不能說明全部問題。江豚特別容易被漁網纏住淹死,但官方對香港本土廣泛的近海漁業中江豚纏繞致死的統計數字非常低。 《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目前的措辭,要求漁民必須證明自己是意外捕到江豚的,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標準,漁民們可能會因此不敢報告這一事件。

修訂法律可能有助於鼓勵漁民報告江豚意外死亡事件。與既昂貴又危險的船上觀察員計劃不同,船上安裝閉路電視監視器可以記錄纏繞過程,且干擾最小。

報告還建議進行詳細的族群調查,並在香港第三大島、江豚重要棲息地——南丫島周圍建立一個保護區。菲爾普斯・邦達洛夫說,建築工程、輪船撞擊和污染都可能導致江豚死亡,但缺乏數據是一個大問題。

菲爾普斯・邦達洛夫說:「我們人類對江豚等小型鯨豚類動物長期以來的威脅,確實令人擔憂。」墨西哥逐漸消失的小頭鼠海豚長江江豚滅絕的白鱀豚、以及香港水域也有發現的中華白海豚都是受害者,它們面臨著和江豚一樣的威脅。

郭施樂說,如果死亡率仍保持在不可持續的水平,「香港江豚就會消失,導致當地的海洋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這是因為營養循環和浮游生物生產力會隨著江豚消失而發生變化。

「香港江豚擱淺是個警示。」澳洲詹姆斯庫克大學鯨類科學家普圖・利扎・穆斯蒂卡(Putu Liza Mustika)補充說。他創建了印度尼西亞擱淺鯨類數據庫,這是一個報告擱淺鯨魚、海豚和儒艮的在線資料庫。 「這應該被視為一個信號,表明我們管理海洋的方式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