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守護海洋永續指標 台灣白海豚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守護海洋永續指標 台灣白海豚

2020年09月29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玉子日記

牠們常在春季三、四月出沒,晨昏之際,三五成群於平靜的西部海面穿梭,時而露出灰黑或粉白色的身體,好像在嬉戲般悠游。

「看,那裡有白海豬!」白海豬,也就是台灣白海豚,是生活在台灣西部近海的特有亞種。牠們與沿近海作業的漁民共享漁場和棲地,由於數量稀少,漁民見到時也感到相當驚喜。有些漁民稱白海豚為「媽祖魚」,因牠們經常在三月媽祖誕辰時出現,坊間也流傳著白海豚保護漁民避開鯊魚、守護漁民的傳說,宛若媽祖的化身。

從生態的角度而言,白海豚實際上也有益於地方漁民。鯨豚是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有白海豚出沒的海域,代表擁有豐富的魚群、健康的棲地。因此,這些「媽祖魚」也守護著漁民的永續漁場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

雖然白海豚的棲地與我們如此靠近,台灣過去對於白海豚的生態研究卻相當稀少。直到2002年,研究人員才首度發現台灣海域有白海豚,到了2015年,正式確認台灣白海豚為特有亞種。

有別於棲息於外海的鯨豚,台灣白海豚生活在近海約3至5公里、水深不到20公尺的海域,於苗栗和台南之間洄游。白海豚利用聲納系統在海中覓食,牠們最愛吃會發出聲音的石首魚科等底棲魚類。此外,聲納還幫助夥伴間進行溝通,以及辨識海中的危險。

根據歷年林務局、海洋保育署,以及民間保育研究團體的調查,白海豚的族群數量持續在減少,至今已不到65隻,屬於極度瀕危物種。

瀕臨滅絕的台灣白海豚面臨著五大威脅,不只有沿海的工業開發破壞其棲地,從溪流而下的食物來源減少、河海水源和空氣污染、海洋工程與船隻發出的噪音,以及漁民使用的刺網等,這些威脅都說明了為何台灣白海豚會加速消失。

今年9月,政府已公告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範圍,白海豚正式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身為白海豚在陸地上的夥伴,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從棲地保育出發,我們應愛護海岸的自然環境,保護提供白海豚食物來源的潮間帶;政府在進行海洋開發利用時,應做好調查及監督,避免對白海豚生態造成影響;消費者也可透過選購永續海鮮,鼓勵漁民使用友善漁法捕魚。

2010年時,有5萬人參與了「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行動。當時台灣民眾共同集資,希望買下白海豚的洄游廊道,民眾的關注與努力最終成功阻擋下國光石化開發案。或許你也是股東之一,我們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媽祖魚,付出了具體的保育行動。

台灣白海豚與我們的距離比想像中還要近,在中部海岸,天候好時,就有機會觀察到牠們在海面上悠游,粉紅色皮膚不時閃閃發亮。台灣作為海洋國家,白海豚是海洋健康永續的重要指標,保育白海豚,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土地家園。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玉子日記

居住於台北/台中,從事漫畫及插畫繪製。有感於台灣野生動物的處境,嘗試以漫畫、繪圖呈現不同的生態議題,讓更多人看到並主動關心身邊的環境,這是我能為環境做的一點點事情。環境是大家的,我們一起努力吧!個人網站「玉子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