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與他的7個小迷思
生物多樣性與他的7個小迷思
2020年12月01日
文: 葉人豪(環境資訊中心主任)
「請問請問,你有聽過生物多樣性嗎?」
喂~別急著逃走,我不是跟你推銷~
是因為台灣有7成的民眾有聽過,
卻只有3成不到的人,
回答得出來這個名詞是什麼。
或許,我們與生物多樣性的距離,
就維持在那1.5公尺的社交距離就好了!
不過——
我們真的可以佛系看待生物多樣性嗎?
並不可以好嗎!人類可是會繼續開發下去的啊!
「那我⋯⋯到底能做些什麼?」
各位施主莫急、莫慌、莫害怕!
推薦大家可以先瞧一瞧我們的結緣品:
「生物多樣性與他的7個小迷思」
以各位施主的慧根,一定能理解⋯⋯
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和生物多樣性有關?從2019年的調查當中,發現只有3成不到的人能說得出生物多樣性是什麼。農委會自2000年將該年訂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年」後,20年過去了,今年再打出「生物多樣性超級年」的口號,究竟這20年間民眾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有多少?生物多樣性是否能主流化?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專題,用一般人容易誤解的迷思及疑問,將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及觀念帶給大家。
【迷思1】動物園有好多動物,生物多樣性應該很高!
【迷思2】物種愈多=生物多樣性愈健全?
【迷思3】生物多樣性多高才夠?
【迷思5】都市都是高樓大廈,怎麼會有生物多樣性!
【迷思6】住在都市的我 應該離生物多樣性很遙遠!
【迷思7】保護區的工作交給政府就萬無一失了吧?
我們有沒有機會,許諾地球上的生物與我們共享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日常行為往往直接或間接影響原生物種與自然棲地的存續,進而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影響未來宜居的生活空間,甚至帶來未知的疾病爆發。原來生物多樣性並非遙遠的荒野,而是在你我的生活之中。2020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報告強調:人類活動需要擺脫「一切照舊」的模式,從改變日常習慣做起,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恢復所有我們所依賴的生態系統,並減少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
為身邊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我們相信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