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永續海洋接軌 漁業署頒發首批金級「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與國際永續海洋接軌 漁業署頒發首批金級「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2020年12月01日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農委會漁業署、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30日頒發「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首批金級證書給通過認證的友善海洋船隊,包括南方澳鯖魚扒網友善船隊的74艘船、澳底鯖魚扒網友善船隊的7艘船,為台灣漁業往永續、責任海鮮的願景邁進一大步。

國際吹起永續海洋風潮,全球現在已有100多個永續海洋標章。漁業署署長張致盛接受民視採訪表示,要通過認證,除了漁船要全面卸魚申報,漁船工作環境也要對漁工友善。推動標章能讓台灣漁業升級符合國際永續規範,也能讓民眾透過標章認證,避免買到血汗海鮮。


漁業署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圖片來源:漁業署

台灣專屬「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標準

漁業署表示,國際上如英國的 MSC、日本的 MEL Japan 等,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海鮮生態標章。台灣也順應國際保育及管理趨勢,發展國內專屬「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海漁基金會補充,「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評鑑標準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09年公布準則,分成「確保魚群永續」、「保護海洋環境」、「有效漁業管理」、「企業社會責任」4項,總分達65分以上為金級能獲得金級永續環保標章證書,50到64分為友善級;未達50分,另有漁業改進輔導機制。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標準。圖片來源:漁業署

海漁基金會關心扒網鯖魚逾5年 獲漁船主響應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扒網鯖魚是台灣環保團體投入關心超過5年的沿近海漁業,大家都很希望具備「永續海鮮」特質的中低階、洄游性鯖魚,成為台灣在海洋生物資源養護與漁業利用雙贏的代表作,而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漁民對於漁業管理的意識與參與程度。

林愛龍說,當初抱著忐忑心情向漁民辦標章說明會,擔心被船主或船長拒絕,但令人驚喜的是,許多年輕的漁船主原本持觀望質疑的態度,但詢問細節之後,都轉為開放的態度參與;國內噸位最大的扒網漁船也在召開漁船主自家內部會議後決定參與。

受理過程中,蘇澳漁會、鯖鰺協會與貢寮漁會對標章理想十分支持 ,積極協助向漁船主解說,加上為了得到金級,漁船主也願意進步,包括採用手機APP進行卸魚申報,才順利的完成評估程序來授證。

林愛龍補充說,評估過程最挑戰的是漁船的社會企業責任。現在消費者與連鎖超市都希望能吃到安全又安心的海鮮,漁船主也能善待漁工。而鯖魚扒網漁船在漁獲不落地及漁船上衛生清潔上都超乎原先預期。

海漁基金會不定期會到港口稽核,在沒有事先預約稽核的情況下,有幾艘漁船的甲板走道、臥鋪甚至廚房流理台,都十分乾淨,甚至還有24小時的冷氣可吹。而漁工在到港之後也有相當大的活動自由,部分船主購買10輛豪華電動機車供漁工使用。

全國60組捕鯖魚船隊 有半數提出申請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前校長李國添教授指出,台灣四周海域有花腹鯖、白腹鯖兩種鯖魚,漁業署在鯖魚科學研究投入20年,持續掌握沿近海鯖魚的資源變化。根據近年台灣東北海域鯖魚資源評估資料,此海域的鯖魚系群承受撈捕力為中等,資源量水準處於中位,從鯖魚生殖生長特性及50%性成熟體長來看,鯖魚系群處於健全狀態,顯示這兩隊的鯖魚扒網漁業尚未影響鯖魚資源狀態。

台灣鯖鰺漁業協會理事長的曾金祿表示,非常榮幸代表南方澳、瑞芳及基隆港口的鯖魚扒網漁船獲得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金級證書對於南方澳扒網漁船船隊多年的漁業管理努力,是意義深厚的肯定。南方澳為台灣鯖魚扒網漁業的重鎮,船隊為了保育鯖魚資源,早在7年前就開始自發性召開會議,訂定自主休漁機制。此外,船隊也致力符合輸歐盟漁船安全衛生規定,達到漁獲不落地。

張致盛強調,這代表台灣漁業的一大進步,相對於過去看到的是政府加強法規執行,這次是漁民自主管理,包含強化行政管理、注意漁獲新鮮及成魚才抓等,願意付出更多成本,政府未來也會在行銷上給予協助,呼籲消費者吃鯖魚要認明海洋之心生態標章,共挺永續。

中央社報導提到,為確保鯖魚資源永續,海漁基金會在2020年10月正式公告「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評鑑指南」與「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評估流程」,並接受「台灣海洋之心生態標章友善船隊」認證申請,以全國目前有60組(每組3船)捕鯖魚的執照來說,這次有半數、30組提出申請,最後由南方澳鯖魚扒網友善船隊、澳底鯖魚扒網友善船隊取得金級證書。


漁業署30日舉行「金級鯖魚!國內首批獲得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海鮮」記者會。圖片來源:漁業署

作者

許祖菱

傳播科系畢業後曾任新聞外電編譯、採訪編輯、自由影像工作者,現任職專注綠電與碳權趨勢的國際媒體平台《RECCESSARY》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