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機車行不行】油電併行到轉型 工業局盼多管齊下:補助終究有退場的一天 | 環境資訊中心
時事專題

【電動機車行不行】油電併行到轉型 工業局盼多管齊下:補助終究有退場的一天

2021年12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報導

去(2020)年我國電動機車市場變動劇烈,銷售數量較前一年衰退近一半,新售市佔率從18.6%跌回9.3%,外界多認為與政府補助縮水有關。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坦言,補助政策非長久之計,終究會有退場的一天。

「我們持續跟電動機車業者溝通,希望他們推出更平價的車款,讓民眾有更多元的選擇,提高市場的接受度。」他這麼強調。

機車車潮。圖片來源:ND Strupler(CC BY 2.0)
國民交通工具機車面臨轉型潮。圖片來源:ND Strupler(CC BY 2.0)

政府補助之外——電動機車大量上路,後端服務跟不上?

1995年政府就開始補助消費者購買電動機車,但採充電式的車款,每次充電動輒2至4個小時,在市場上並不普及。直到2015年「換電式」電動機車問世後,電動機車的能源補充速度方才躍升至與燃油機車相當,銷量也跟著明顯成長。

2016年到2019年,每年新售電動機車數量都翻倍成長,成長趨勢直到2020年才終結。2017年,副總統賴清德在行政院長任內跟進國際趨勢宣布「2035禁售燃油機車」政策,結果招致燃油機車業者反彈。行政院決定暫緩,政策主軸改為2019年的「油電併行」,補助政策也有出現變化。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吳宜靜攝。

楊志清表示,2020年電動機車銷售量下滑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政府補助減少,導致許多消費者「提前」於2020年底購買外,還有一個原因——「一下子大量電動機車上路,營運後端的服務維修、換電量能需要跟上。」

「車商、車行、使用者三方的問題都要解決。」楊志清指出,政策配套很重要,電動機車推動到一個瓶頸之後,力度如何再加大,除了補助,要健全我國電動機車產業,還需要三方的力量——車商推出更多元、智慧的車款;政府針對傳統機車行業者提供技術及資源輔導;消費者關心的維修問題、換電系統也需要整體改善。

換不到電! 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工業局補助設置120個超級換電站

以消費者關心的「里程焦慮」為例,電動機車不如燃油機車,少了隨處加油的便利性,騎士往往擔心抵達下一個充換電站時,車子的電就不夠用。有民眾因此認為,充換電站應該跟加油站一樣,屬於公共建設的一環,由政府來佈建。楊志清卻認為,儘管這個認知沒有錯,但目前尚未到那樣的服務情境,「能源補充還是以加油站為主。」

楊志清說明,政府仍持續補助電動機車業者佈建充電設施,每個充換電站最高補助上限達50%,截至目前已補助3000家以上的充換電站,今年也會持續擴增,並協調業者擴大單一站點的服務量。

工業局金屬機電組科長童建強補充,交通尖峰時間的主要幹道較常發生換電站電池不足的問題,大多是民眾集中在通勤時段換電所致。但都會區土地取得不易,更難以增設換電站,因此補助業者做超級換電站,「將單一換電站由40顆電池做到120顆」來解決問題。


政府已補助3000家以上的充換電站,還將持續擴增。攝影:黃思敏。

平價車款有選擇 電動機車業者自主開發 找回市場競爭力

楊志清指出,電動機車早期車價較高,與燃油機車相較的確缺乏平價車款,業者也從去年開始,針對不同市場族群,陸續推出平價電動機車車款供民眾選擇。

童建強也表示,目前國內機車市場以125c.c.車型為主,佔整體的85%,價格大約落在6萬到10萬元之間,但電動機車業者睿能(Gogoro)剛進入市場時,車款價格都高於10幾萬,吸引到的消費者有限。這幾年睿能推出6、7萬元的電動機車,車價選擇更多元,且形成規模經濟後,成本也會再下降,價格更具競爭力。

「補助政策並非常長久之計。」楊志清坦言,政府經費有限,到了適當的時間點,會有退場的一天,回到市場機制,才能將政策資源放在更需要的地方。

交通部路政司趙晉緯科長
交通部路政司科長趙晉緯。吳宜靜攝。

交通部路政司科長趙晉緯不諱言,政府補助是電動機車銷量很大的影響因素。但他強調,任何政策都不能一直仰賴政府的補助,重點還是產業要能自立自強發展,「主要還是希望電動機車越來越好用,讓大家更願意用,達到運具電動化的目標。」

國內目前睿能及光陽兩家的業者各自發展不同的電動機車換電系統,也導致換電站無法互用,不如加油站便利,而降低消費者選購的意願,不少民眾認為應該統一換電規格。趙晉緯則說,「充換電」或「電池」規格的不同,僅是能源補充設施的差異,交通部並不會去「管」這類問題。

不過楊志清指出,「換電」涉及較多技術問題,換電不只是補充電力,也包含了內部晶片有車輛及電池資訊的交換。因此,目前只有針對安全性達成共識,但未來也不排除朝「統一換電」的方向推動,會分階段跟業者溝通。

智慧交通從「電」開始 讓車子不只是交通工具

不只是換電系統,政府還要加強輔導智慧儀表板、共享系統等屬於「電動機車智慧化」的系統。

趙晉緯說明,電動機車以馬達取代引擎,無形中「解構」了傳統機車的製程,也更容易加入新科技的電子元件設備,一台機車得以發揮更多功能,有助於智慧交通的發展。

「全國交通事故中,機車的事故約佔6~8成,占比很高。」趙晉緯表示,以交通部的立場,很期待電動機車朝向智慧化發展,不只是提供安全駕駛的資訊,還能提升交通管理效能。

「這是軟體上的工作」,童建強補充,機車產業過去多著重在硬體的研發,如引擎效能、車燈等,但是在智慧運具產業,除了硬體革新,軟體創新可以提供駕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例如透過軟體去調整電動機車的油門和剎車,甚至逢年過節還會唱歌,讓「車子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能與人有所連結。」

全台40萬名電車車主 車行轉型、再進修的必經之路

2019年開始,電動機車車主大幅提高到35萬人,也讓後端的充電問題、維修問題逐一浮現。

童建強說明,傳統油車的維修技術多是師承制,師傅想怎麼拆就怎麼拆。改為電動機車後,涉及電腦科技技術,零件隨意拆裝就會出現問題。且現在動力電池動輒80V,任意拆解會有觸電的風險,也因此電動機車維修更重視專業化的SOP流程,也是傳統車行轉型的阻礙之一。


輔導傳統車行轉型是政府重要任務之一。吳宜靜攝。

為了輔導車行轉型,楊志清表示,工業局搭建平台,讓電動機車業者跟傳統車行接觸,也讓電動機車業者釋出部分技術,開課讓有意願的車行學習電動機車維修;同時提供最高600萬的低利率貸款,讓車行可以來裝修、更新設備,輔導傳統車行逐步轉型,「車行願意轉型,我們就提供資源來輔導與媒合。」

工業局「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主任林洋導強調,未來政策會持續滾動式調整,好不容易扶植業者成熟,目前國內也近50萬名車主,不會就這樣讓電動機車產業夭折。

【電動機車行不行】系列報導

【電動機車行不行】油電併行到轉型 工業局盼多管齊下:補助終究有退場的一天

【電動機車行不行】環保舒適回不去燃油機車? 電量焦慮症? 資深騎士吐真心話

【電動機車行不行】全台2.1萬傳統機車行 轉型路上誰相伴

【電動機車行不行】換電站呼聲四起 鋰電池回收2025年後估上千噸

【電動機車行不行】解決常見痛點 分析師揭影響消費者購買三大因素

【電動機車行不行】電動機車政策的下一步? 蔡中岳:朝共享未來邁進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