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成功培養台灣原生種「小西氏石礫松露」 十年內可望量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林試所成功培養台灣原生種「小西氏石礫松露」 十年內可望量產

2021年03月3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昨(30日)正式發表世界新種「小西氏石礫松露」,這也是繼「深脈松露」後台灣第二個人工培養成功的本土白松露。林試所表示,這個品種是在高雄六龜的多納森林首次發現,由於松露寄生在台灣原生樹種小西氏石櫟根圈的土壤上,決定以首次發現的宿主命名。目前林試所正積極推動技術轉移,目標在十年內量產。


研究團隊在利嘉林道發現小西氏石櫟松露。圖片來源:林試所

台灣發現第二種原生白松露 夢幻美味不再是異國特有

松露是一種真菌,常寄生於松科或殼斗科植物的根部。因富有獨特氣味,是深受老饕喜愛的高級食材,被譽為「餐桌上的鑽石」,也和鵝肝、魚子醬並列歐洲三大美味。

台灣過去沒有生產松露,只能仰賴歐洲或是中國進口,直到2019年農委會林試所發表第一種培養成功的台灣新品種松露「深脈松露」,才開啟了台灣松露培養的新篇章。

林試所在2019年3月發表的「深脈松露」,是在南投溪頭發現的台灣本土白松露,也是世界新種。當時研究團隊花了5年的時間才培養成功,目前也順利將技術轉移給民間業者。


農委會林試所發表新品種「小西氏石礫松露」。李蘇竣攝

林試所尋覓一年 在台東發現小西氏石櫟松露第二生育地

時隔兩年,林試所30日再度舉辦發表會,正式公開新品種「小西氏石礫松露」,研究員傅春旭表示,該品種是在2018年於高雄六龜研究中心的多納森林中首次發現,其寄生在台灣原生樹種小西氏石櫟根圈的土壤上,遂決定以首次發現的宿主命名。

林試所以多納林道為中心,陸續前往高雄、屏東及台東等相同海拔的山區進行深入調查,尋覓了一年多,直到2020年才於地理氣候條件相近的台東利嘉林道長尾尖葉櫧林地,發現小西氏石櫟松露第二個生育地,陸續挖出大小不一的17顆子實體,直徑由0.1公分到3公分不等。


研究人員發現的小西氏石櫟松露的子實體。圖片來源:林試所。

傅春旭表示,研究團隊經過子實體切片鏡檢、菌株的分離及純化培養,加上基因序列的解序與基因指紋圖譜辨識等,確定小西氏石櫟松露是世界的新種,也立即展開菌種保存工作,研發人工培養技術。目前已成功完成固態及液態的菌絲培養,另一方面也針對可能寄主的苗木進行接種試驗,證實周邊相同海拔的五葉松、二葉松及華山松可與小西氏石櫟松露形成菌根。

傅春旭說明,小西氏石櫟松露目前培育出的菌絲體,用來接種合成菌根苗木,培養2至3年待苗木具野外生存能力,才會將苗木放到野地,培養8年之後才可以摘採,預計10年內就可以達成子實體量產。而液態菌絲的部分,由於氣味、養分都保存在裡面,已經可應用於食品工業,甚至「可以當飲料直接喝」。


小西氏石櫟松露液態培養菌株。李蘇竣攝

小西氏石礫松露氣味獨特濃郁 未來量產可望追上國際腳步

傅春旭表示,目前台灣的松露都是進口,近5年來的特殊食用真菌包含松露每年平均進口量約為210公噸,市場上黑松露一公斤價格約5萬元,白松露一公斤則是8萬元上下。由於最大宗產地歐洲是石灰岩地形,土壤呈鹼性,當地生產的松露無法在台灣培育;但台灣原生種的松露則是可以適應PH值4到6的土壤,「適地適種」的培養,可以加速追上國際的腳步。

至於新品種的風味究竟如何,傅春旭表示,「小西氏石礫松露」的味道獨特、具有穿透性,但每個人聞起來感受都不同,有人認為富有果香、有人則說像玫瑰花香,不論如何,期待未來量產,國人就都可以享受那獨有的香氣。

林試所所長曾彥學表示,小西氏石礫是殼斗科常綠性植物,該樹種大多只分布在台灣,其次是海南島,發現寄生其上的松露更是世界僅有的新品種。目前小西氏石櫟菌種培養技術已開發成功並進行技術移轉,期待更多廠商一同來培育如鑽石般的台灣白松露。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