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可以是首情歌!(上) | 環境資訊中心
五穀雜聊

飲食,可以是首情歌!(上)

--法國「農民聯盟」與波衛的故事

2007年05月31日
作者:舒詩偉(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主持人)

在台灣,尤其是都市,我們的飲食方式這些年來已日益「多樣化」了。由原本多是家族男女先、後的共食,到小家庭幾個人或靠電視節目下飯。然後是餐館、自助餐、速食店、連鎖店的便當、套餐……。外食、速食已成了許多人生活的一部份。

飲食,在目前對我們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攝影:kay)但回過頭來想:飲食,在目前對我們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是勞動的燃料,不吃就沒力氣?是全家每日共聚的唯一時段?是食補、食療?是社交?是修行?……新的全球化形勢是否會使我們的日常飲食,在一波波洶湧農牧產品進口下,變得更「物美價廉」及多種選擇?或是成為一些人所說的「WTO與跨國食品加工業規定什麼,我們才能吃到什麼」的情況?但飲食是否也可發揮另種作用,來帶動我們本地的農牧產業,開創出農村新的經濟與生活,甚至帶動起整個綠色經濟的發展?

兩種對應方式

別的地方先不談,但在歐洲至少有兩處因為對農牧業全球化與飲食單一化(速食、跨國式標準化口味)的察覺與不滿,而開創出「另種全球化運動」。在義大利,是「慢慢吃」,人們透過採用地方季節性農產品,配合傳統烹調出來的風味餐,來保障小農的生計、地方的經濟,來復育與飲食相關的多樣種子與作物;在法國,則是另種方式:是荷塞‧波衛(José Bové),是「小農聯盟」,他們透過各種戲劇性、游擊式行動,來反對「麥當勞」速食、反對基因改造作物等,來保護全球小農生計、對抗跨國性農業、保護地方生態的原生性。或許不同的文化,面對農業全球化的議題,也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吧!或許,這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在此,我們來看看法國的情況。做為法國第二大農民組織的「農民聯盟」(Confédération Paysanne)是在台灣「農權會」相近的時段──1987年由幾個農民團體聯合成立的。在1988年5月,台灣的「農權會」與農民在政府開放水果、火雞肉進口政策下,曾有過激烈的抗爭,但在造就出一、二位政治人物後,也就沉靜下來。但那個1970年代在拉查克(Larzac)台地就開始與法國政府、軍方一路抗爭的牧羊農為主幹的「農民聯盟」,自成立後各種游擊動作倒不曾間斷。

荷塞‧波衛

當然,任何活躍的團體中,總會有幾個檯面人士或幕後推手在不停的活動著。而「農民聯盟」的傳奇人物,則是那帶頭到處橫衝直撞的荷塞‧波衛。

1953年出生的波衛,原本並非農民出身;波衛由3歲到7歲是隨著皆是研究病蟲害學者的雙親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因此說得一口好英文。

回到了法國,尤其在那全球動盪、造反的1960年代,十幾歲的波衛不能免於時代潮流:崇尚反英雄人物,喜好各種藥物,而且與一群人為拒服兵役的「良心反對者」提供法律服務。至於中學畢業文憑,當時也根本沒放在眼中。

1970、71年波衛隨著父母遷回故鄉柏都(Bordeaux),但在通過大學入學資格測驗、在柏都大學學習一個月後就休學了。他只想唸自己想唸的書:梭羅、甘地及克魯泡特金等,做自己當時想做的事:全力投入反兵役運動。

米勒:牧羊女與她的羊群(油畫)但人生中許多事先未能預料的,在得知國防部想把在拉查克台地的軍事基地由原本的6,000英畝擴大到34,000英畝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軍事用地的徵收,代表著原來在這一帶生活的5,000名牧羊農民及15,000頭羊將會流離失所。而且在拉查克台地約2,000戶羊農所畜養特定品種的牡羊,由其羊奶加工出來的「哈克福」(Roguefot)乳酪,又是全法屬一屬二的優質農產品。

波衛於1970年代初又與當地牧農、農會幹部、環保人士、學生、左派份子一起投入反徵地運動。在併肩作戰中,他也遇到未來的妻子艾麗絲。兩人於婚後也在1975年帶著小女兒搬到拉查克地區,開始從事牧羊工作。

反徵地運動在經過近15年的拉扯下,終於告一段落。法國政府與拉查克台地75家牧農簽約,同意牧農可租用15,000英畝的土地繼續畜牧。

「農民聯盟」

但危機「解除」並不表示自此大家就可安居樂業。許多人或許會這麼想、這麼做:繼續平平靜靜的牧羊、加工製造乳酪,生活下去。但波衛與一些牧農卻沒想到,經歷一些事件後,有些事情未必回得了原樣。更何況,「國際貿易關稅」以及往後全球化浪潮所引發的國際的、尤其是農產品的貿易戰爭,以及1986年在英國開始爆發的「狂牛症」,也帶來了新的隱憂。

為了促進更多的農業改革,為了反對工業化生產的農耕,法國「農民聯盟」也在1987年成立。而且在沒有主席的組織架構下,波衛成了三位發言人之一。

「農民聯盟」的出現,也為法國社會帶來許多「戲劇性」的場景,例如在1988年率領農民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下開闢農地,做為對當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對跨國農業集團讓步的抗爭。1995年波衛與「綠色和平」人士共同登上「彩虹戰士2號」,在南太平洋抗議法國在那區域核子試爆。1996年1月當狂牛症、口蹄疫席捲全歐時,率領大、小畸形牛隻登上巴黎「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台階,呼籲停止進口靠生長激素長成的肉類飼料,以免家畜愈長愈退化。1996年8月率領農民到「土路塞」(Toulouse)海關,公佈他們由海關竊取的資料:由英國進口大量有問題的飼料。1998年1月闖入瑞士跨國農業集團「諾瓦提斯」(Novartis)於法國「內亞克」(Nerac)廠房,銷毀基因改造的玉米種子。1999年6月攻佔「蒙皮寮」(Montpellier)的實驗室,摧毀溫室中基因轉移的稻作以及電腦中相關的資訊……

「米撈鎮」風光這個以中、小農為主的「農民聯盟」,不只為農友本身生計而反對農牧業工業式生產的走向。它也長期關注、投注動物與生態環境的培育,以及年輕農民的培訓與接棒,也關注在農務就業的機會、健康的工作環境、公平貿易、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土地政策等。但它引起全歐正式矚目的,還是到1999年8月12日以波衛為首的十位牧農,在數百名大人、小孩的圍繞下,於「米撈鎮」(Millau)拆除正興建中的「麥當勞」速食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