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下的台北如何抵禦高溫? 專家兩大建議:從建材、綠地改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極端氣候下的台北如何抵禦高溫? 專家兩大建議:從建材、綠地改善

2021年04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辦理一系列「台北市氣候變遷公民參與」工作坊,昨(27日)舉行首場活動,以「推廣城市深度減碳」為主題,邀集相關專家與民眾共同討論。針對台北市高耗能的問題,建築師陳光雄點出,目前台灣建築設計大多未因地制宜,不當的建材與設計在台灣就像「夏天穿貂皮大衣」,導致都市熱島效應加劇,冷氣空調開不停。

台灣大學副教授黃麗玲指出,相較50年前,台北市的氣溫已經升高2.1度。除了城市應增加綠地面積,專家們建議民眾可以種植綠色植物,家戶透過綠牆、綠屋頂或是窗邊的盆栽協助降溫,都是節能減碳的好方法。


陳光雄認為,溫帶國家常見的玻璃帷幕大樓,蓋在台灣就像「夏天穿貂皮大衣」。圖片來源:Areong(CC BY-SA 2.0)

北市碳排逾73%來自住商 專家:深度減碳可從社區做起

極端氣候造成的嚴重災害頻繁發生,面對洪水、熱浪或乾旱等風險,高度發展、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區顯得格外脆弱。每當災害發生,往往造成大量人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如何在災害發生之前做好預防措施、找出與氣候共存之道,是世界各國積極追尋的目標。

台灣科技大學教授魏榮宗指出,從聯合國提出的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差距報告》來看,縱使各國都提出積極的減碳政策,但整體的碳排放仍與目標差距甚大。

魏榮宗認為,這些政策只是表面上的行動,真正的深度減碳必須發自每一個公民,從身邊的社區、鄰里動員,才有可能實現淨零碳排放。北市府環保局簡任技正黃莉琳也說,節能減碳的議題,除了上對下的政策施行,應該透過公民參與,從下而上推動。


各國的行動離政策目標仍有落差。圖片來源:聯合國《排放差距報告》

全球暖化造成的熱島效應對台北市的影響尤其明顯,環保局專員范姜仁茂列舉統計數據,指出台北市的碳排放來源中,最大宗就是住商類佔73.73%。深度減碳可從社區做起,如推動城市田園、綠屋頂、綠牆等措施,都是減緩熱島效應、節能減碳的好做法。

至於個人居家,建築師陳光雄建議,民眾可嘗試多開窗、搭配電風扇,並在窗邊、陽台種植綠色植物,將會有明顯的降溫效果。若有西曬問題,可以使用百葉窗,兼顧通風與遮光。


范姜仁茂指出,綠牆、綠屋頂可以減緩熱島效應。李蘇竣攝

熱浪襲捲台北 建材、設計未能因地制宜是關鍵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麗玲指出,氣候變遷課題聽來遙遠,但民眾對氣溫增加的部分一定很有感,台北市在過去50年內,氣溫已經升高2.1度,且仍有升高趨勢。城市的高溫區域分布,跟建材選用、綠地面積有極大關聯,若選擇較能抵禦高溫的建材,並大幅增加綠地面積,可以有效替城市降溫。

建築師陳光雄表示,建築師跟設計師應該具備減碳意識,因為建材是造成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以最常見的玻璃帷幕大樓為例,在溫帶國家成為現代城市的主流建築,但在台灣就像「夏天穿貂皮大衣」,完全不適合台灣的氣候。他強調,就像人在四季會選擇不同的穿著,建築也該反映人與氣候的對應關係。


陳光雄表示,建築師跟設計師應該具備減碳意識。李蘇竣攝

陳光雄利用紅外線熱像儀觀測不同的建材,發現石材、金屬、玻璃等材質往往成為高溫聚集之處,而近年流行的深色外觀設計更是容易吸熱;進到室內,他也認為當代的室內設計未考慮到人體體溫分布、空氣流通、濕度等問題,長久下來必然不會舒適。

種種不當設計讓城市居住環境越來越炎熱,人們只能大量使用冷氣空調解決問題。陳光雄說,台灣目前僅有獎勵性質的綠建材標章,現階段還無法強制生產廠商全數轉型,但建商應將相關資訊標示清楚,讓民眾自行選擇。

因應極端氣候威脅 北市府辦工作坊邀公民參與

台北市政府2020年針對11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台北市的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VLR),為了加強因應氣候變遷影響的措施,台北市舉辦一系列「台北市氣候變遷公民參與」工作坊,分別針對「推廣城市深度減碳」、「低碳交通運輸」、「零廢棄循環經濟」、「極端氣候下營造韌性城市」等主題,邀請相關專家研討,並號召民眾一同參與,提供地方生活意見。

北市府環保局27日舉辦系列活動第一場「推廣城市深度減碳」工作坊,從多方位探討城市減碳的可能性。未來三場活動預計會在5月陸續舉辦。


受極端氣候影響,台北市近年溫度不斷升高。圖片來源:毛貓大少爺(CC BY-SA 2.0)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