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仔突圍計 疫情下傳統市場的數位轉型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菜市仔突圍計 疫情下傳統市場的數位轉型

2021年07月19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陳添寶 陳慶鍾

疫情嚴重,民眾在家網購等宅配,菜市場買菜的人減少了,怎麼生存下去?其實,菜市場是非常靈活有彈性的,在這波疫情當中,很快就突破物流塞車的困境,由攤商自主送貨。全台有24個傳統市場,民眾可以不出門,直接在家滑手機,就可以購物。


有些傳統市場,現在民眾可以不出門,直接在家滑手機,就可以購物。

新北市林口公有市場,就是其中之一。

市場自治會會長游素真覺察到,林口有許多年輕族群,所以當經濟部在2020年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要推動菜市場電商平台的時候,游會長很快就和攤商夥伴們一起加入。具體的做法是,在通訊軟體成立林口熊讚市場買菜網,消費者要買雞鴨魚肉蔬菜熟食,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第二天中午市場收攤之後,自治會就會派人送貨到家。


游素真覺察到,林口有許多年輕族群,所以當要推動菜市場電商平台時,他很快邀攤商加入。

「我覺得是疫情在推動這個平台的起步」,賣肉乾的陳老闆說,「疫情之前很難起步,因為我們客人說,就住附近直接來買就好了。」消費者住附近,在疫情嚴峻大家不出門之後,就成為菜市場物流的強項,不需仰賴繁雜的物流體系,由在地機車送貨隊,或攤商自己送貨,很快就可以送到。

當然,一開始也要經過學習,游素真說,「剛做的時候,送貨速度沒那麼快,以前就是東一個、西一個,因為沒有經驗啊!後來我們就一直改進,現在把路線整理出來,市區就市區,郊區就郊區。」

每天快要收攤,市場就擺出一個個籃子,一個籃子就是一個訂戶。每個攤商老闆根據自治會列印出來的訂單,自己把貨品放進籃子。平常每天大約有30、40張訂單,端午節前,訂貨的籃子把市場通道整整圍了一圈。

靈活應變才能適應變化,得以生存。

位在台北南港與汐止交界的橫科市場,賣魚41年的郭媽媽,鄭秀雅女士,她的生意沒有不好,只有更好。「我叫我兒子,沒教游泳來賣魚,自己上網去叫客人。」


郭教練每天把攤子上魚貨的照片傳上群組,給大家選購。

郭媽媽的兒子郭鴻星,原本是游泳教練,平常學生家長就會托他帶魚貨來上課地點。疫情嚴峻之後,學生希望能送貨到家,他送了幾趟,很受歡迎,於是平常教學的通訊軟體群組,參加的人越來越多。郭教練每天把攤子上魚貨的照片傳上群組,給大家選購。

郭教練說,很多組員都是因為疫情才開始下廚的新手煮婦,剛開始問的問題都很好笑,比如說,油要多熱、火要多大等等。尤其因為郭家的魚,是從基隆崁仔頂買來的海魚,很多媽媽習慣超市裡的養殖魚種,看不懂魚攤上的魚。教練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認識我們的魚」。圖片上一字排開的,都是紅色魚種,它們是誰呢?從左到右答案是赤鯮、紅尾鳥、紅喉、紅目鰱、盤仔,你有認出來嗎?


郭教練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認識我們的魚」。

其實,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新奇的小商品,只有菜市場才有,蔬菜品項也比超市多元。菜市場其實是很多小老百姓創業賺錢的舞台。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公私立市場的攤商有6萬7314家,這是6萬多個家庭的生計。

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雷立芬是菜市場的擁護者,她說,「傳統市場這條通路沒有了,農民可以選擇的銷售管道就會越來越小,會被通路商予取予求。」

以蔬菜來說,大型超市有很多比例是契作生產,如此一來,在價錢上,農民相對沒有議價優勢,一切掌握在通路商手裡。此外,超市講究乾淨整齊的販售型態,需要先集貨、裁整、包裝,蔬菜從採收到上架的時間,比傳統市場長一些;而且大型契作需要產量穩定的品項,比較無法多元化,相對來講,傳統市場會有小農自種自售的蔬菜,比方「過貓」(過溝菜蕨)、 「豬母奶」(馬齒莧),都是菜市場才會看到的菜。


傳統市場會有小農自種自售的蔬菜,比方「過貓」、 「豬母奶」,都是菜市場才會看到的菜。

「傳統市場的維持,真的就是一個三贏,生產者、消費者、攤商,大家同時得到好處。」雷立芬說。而且菜市場的存在,可以減少食物無謂的損耗,「超市在那邊挑挑揀揀,然後規格化,除非把在他們標準之外的產品,再去做加工,不然損耗農產品的量,是非常大的。」

誠如雷教授所說,菜市場可以創造生產者、消費者、攤商三贏,不過,現在年輕一輩的消費者,不喜歡去菜市場。要怎麼吸引這些年輕族群?林口市場的游會長大力支持成立買菜網,就是要探探疫情過後,能不能留下年輕族群。此外,都會區的菜市場正在改建明亮乾淨的環境,電子支付也正在推行。

台北市的南門市場,已經有三成消費通過電子支付,自治會長王銓國說,「老實講,你不進步就是等著被淘汰,很多市場攤商講說,年輕人不進來接,為什麼不進來接?因為永遠沒有改善,客戶群永遠是老的,他們離開以後,年輕人就不會來了。」


南門市場王會長認為,電子支付已經是未來必走的路,他也呼籲政府,盡快整合。

王會長認為,電子支付這條路,已經是未來必走的路,不過他也呼籲政府,盡快整合,讓消費者拿出手機掃一下就可以成功交易,因為現在的這個通、那個pay實在太多了,攤商和消費者都要具備各種電子支付工具,實在太麻煩。

超市林立的都會區,菜市場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繼續提供多元的商品,繼續支撐小農的生產,看看這幾位生猛的菜市仔老闆們,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菜市仔突圍計】

7/19(一) 22:00首播
7/24(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