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時分,伴隨著退潮,桃園新屋的海邊開始熱鬧起來,舉著大螯的螃蟹出來覓食,周邊居民也趁這個時候,到潮間帶挖點海螺、抓點魚蝦;在海邊另一側,一群人也來到潮間帶,他們並不是來覓食,是為了來修築百年石滬。
石滬是一種傳統捕魚方式,已經維持百年以上,利用潮間帶的陷阱漁法,將當地石材堆砌成石牆。漲潮時海水淹沒滬堤,魚蝦進入石滬。當海水緩緩退去,自然就會困在淺灘中,能輕易捕抓,同時也是比較友善環境,讓資源永續的漁法。
桃園市新屋地區的石滬群,是目前台灣本島保存較完整的11座石滬,在地民間團體不希望特殊的客家漁業文化消逝,充當起守滬人,只要一有時間,就結伴來到海邊修復石滬。他們修復的,不僅是老祖先的智慧,也是為魚蟹、貝類、螃蟹提供一個躲藏的好去處。
不過,這些5、60歲以上在地守滬人,非常擔心石滬文化會停滯在他們這個世代,就在今年7、8月分,廣招各地青年,進行一日石滬修築匠師的體驗,讓更多人了解新屋地區過往的歷史和文化。
石滬旁的古宅中,遺留那段歷史的印記,從前石滬捕上來的魚,需要挑回家處理,所以房子都會蓋得離石滬很近。從小在這邊長大的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理事長李仁富說到,過去這裡的居民,大多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從石滬捕上來的魚,為了保持鮮度,捕上岸後會馬上做處理,大條的魚可能拿去市場賣掉或直接吃掉,小條的就會曬成魚乾保存。
現今社區因為傳統漁業沒落,人口外流,整個聚落不到1000人,不過這裡卻有座特別醒目的大廟,主神為七尊夫人與七尊王爺。李仁富說,當年有艘王船擱淺在石滬中,當地居民因此興建小廟來供奉,而後生活風調雨順,慢慢擴建成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大廟,可以說守護石滬超過140年。
從文化、信仰到生活,大自然賜予的資源,養活每個世代。石滬就像家後院的冰箱,從小在這裡長大的居民,回憶著石滬捕魚的盛況。曾經魚多到會跳到石滬上,用撿的都可以裝滿魚簍。
或許石滬的實際用途已經不再符合效益,把石滬當成一個載體,承載著祖先的智慧,長輩的記憶,以及讓現代人感受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修築好的石滬,就像連成一條的海洋育嬰房,也許我們看似花了好多力氣,但其實,石滬給我們的,比想像的還要更多。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守滬】
12/13(一) 22:00首播
12/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