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乾淨的河,才有湛藍的海。荒野保護協會今(16)日公布台中烏溪「川廢快篩」調查結果,發現110萬公升的河川廢棄物中,超過七成都是塑膠製品,且中上游的垃圾多為整袋家庭垃圾與大型廢棄家具等,推測為近期非法棄置所致。
此外,這次調查結果也顯示,超過八成垃圾都集中於「大烏龍」三區熱點,包含烏日高鐵站附近、大肚區國道一號橋下,以及烏溪流域出海口三大區域。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副局長張稚煇表示,將依照相關統計成果,進行後續河川保護及廢棄物清除防治工作。
海洋廢棄物來自河川 荒野:清除全台河川垃圾約需30年
由於海洋中的塑膠廢棄物造成嚴重環境問題,且海廢多來自陸地,荒野保護協會近年推動「川廢快篩調查計畫」,希望找出河川廢棄物聚集的河段,以有效清理。
去(2020)年荒野保護協會針對淡水河進行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結果顯示,有90%為一次性塑膠製品,其組成與河口海域的海廢相似,證實這些廢棄物是從河川流至海洋。荒野保護協會強調,減少海廢之前,更應該先減少川廢。
今年荒野保護協會選定台中烏溪流域,以公民科學家的方式進行川廢調查。志工以500公尺為一段,沿途記錄河川的廢棄物分布狀態,彙整分析後產出全流域的廢棄物分布熱點,做為河川整治依據。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荒野各分會長期投入淨川、淨海活動,估計必須要花30年,才能將台灣所有河川的垃圾清除,但也唯有台灣每條河流都變乾淨,海洋才會乾淨。
台中烏溪共收集110萬公升川廢 塑膠製品占七成
負責「烏溪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荒野保護協會專員徐筱珺表示,這次調查區段河岸及海岸約長215.5公里,垃圾總量約110萬公升;調查人員以雙北市通用的14公升垃圾袋作為統計單位,可裝滿逾7.8萬袋,換算下來,平均每一公里就有400袋廢棄物。
荒野保護協會統計,這110萬公升的川廢中,有超過七成都是塑膠製品,其中最大宗為塑膠袋(含食品包裝袋)約占28.6%,其次為塑膠瓶罐容器約23%,至於一次性塑膠製品如飲料杯、吸管及免洗餐具則約有21.3%。這三類廢棄物也廣泛出現於海岸,再次證實川廢是海廢主要來源之一。
此外,荒野保護協會指出,廢棄物種類也因地形、人類生活型態而有所差異。例如,下游廢棄物主要由破碎的塑膠瓶、塑膠袋、一次性餐具及少部分保麗龍組成。而往中上游走,垃圾的組成轉為「整袋的家庭垃圾、大型廢棄家具、事業廢棄物」等,且外觀上較無沾附泥沙或在環境中風化的痕跡,可見此類垃圾應是在附近、近期被丟棄,推測為非法棄置。
逾八成垃圾集中少數河段 「大烏龍」三區成熱點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根據烏溪垃圾累積曲線圖及川廢熱點分布圖,可以發現80%的垃圾集中於20%的河岸段,熱點集中於「大烏龍」三區,分別是烏日高鐵站附近、大肚區國道一號橋下,以及烏溪流域出海口(鄰近龍景區、伸港鄉、線西鄉)。荒野保護協會進一步指出,垃圾熱點多集中於較隱密或有建設圍牆的河岸段,推測是惡意棄置;另外在橋墩附近、河堤斜坡及自行車道發現的廢棄物多為菸蒂、口罩、一次性塑膠製品或釣魚用具等,推測是民眾於河岸休閒娛樂時丟棄的零散垃圾。
徐筱珺認為,本次調查數據可供政府相關單位參考,據以調整預算與人力,只要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20%的河段,就可清除80%的垃圾,發揮最大效益。除了呼籲河川管理單位成立跨部會合作平台,解決川廢問題外,她也強調,最重要的是要從源頭加強垃圾減量政策。
河川局人力有限、轄區廣 將依民間統計成果加強管理熱點
大安溪、大甲溪及烏溪由水利署第三河川局管轄,該局副局長張稚煇表示,過去對於大型集團式傾倒廢棄物的問題,多採取遠端監控取締,或設置閘門管制車輛進出等;幾年下來,這類大量大型違法廢棄物已較少見,但仍有很多零星民眾「沒公德心」的個案,去年光是攔污索,就攔截到1000多公斤的垃圾。
張稚煇無奈表示,業務範圍內三條主要河川的長度約有340公里,但巡防人員的編制只有15人,平時只能仰賴防汛志工巡查通報廢棄物,這次的民間調查彌補了人力不足的問題。他也表示,河川局將依照相關統計成果,進行後續河川保護及廢棄物清除防治工作,如針對熱點加強管理與巡查,希望透過公私協力保護河川,並達成保護海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