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COVID-19疫情,2020年全球多處封城、實體活動大幅停擺,一度讓碳排放出現歷史性的下降。雖然全球碳排在不久後就出現報復性反彈,仍讓眾人看到,減碳若獲得全面性的行為改變,也許有機會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控制全球升溫 循環經濟成焦點工具
非營利組織Circle Economy針對2021年循環經濟的發展,量化能源及資源的消耗,發表2021年《循環差距報告》(The 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1)。該報告指出,7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材料的處理和使用有關,因此縮小循環差距(circularity gap)就能縮小溫室氣體排放差距(emissions gap)。
然而,報告分析176個國家,發現目前全球的經濟只有8.6%是循環經濟,存在著巨大的循環度差距,即使各國遵守《巴黎協定》各自制定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本世紀末地球均溫仍預計上升3.2℃。
好消息是,只需要再縮小8.4%的差距,讓目前8.6%的數字再翻一倍到17%,就能填補循環經濟發展差距。透過智慧型策略並減少材料消耗,循環經濟能夠減少全球39%溫室氣體排放量(以2019年為基準),節省28%的原始資源使用,依此推估,2032年之前有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以下,達成《巴黎協定》的目標。
因此「系統性」地改變過往的線性經濟「取用-製造-浪費」的思維與行動模式,以及使用「循環經濟」,成為了當前全球淨零排放的焦點工具。
各國推淨零目標 移動/運輸是碳排最大宗
目前僅有德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歐盟等14個國家將淨零碳排目標納入該國法案;美國、中國雖然尚未「淨零入法」,也分別宣示2050、2060年要達成的淨零目標,讓排放的溫室氣體透過其他區域(例如:在其他國家引入較低碳排的能源)或其他方式抵銷(例如:碳抵換、碳捕捉)。
上述國家之所以現階段目標一致、策略各異,主要是因為各國的七大社會需求發展不同,因此未來各國勢必在全球淨零趨勢下,依照各自的經濟體質概況,擺脫線性經濟的模式。
七大社會需求
- 住房:新的建設以及住宅維護將產生最大的排放足跡,低收入國家的情況更加顯著。
- 營養:為了滿足營養需求,每年有大量農作物生產、牲畜的養殖,透過非常短而快速的生命週期,產生大量快速積累的排放足跡。
- 移動/運輸:人們對移動的需求也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交通建設所需的材料與科技就占了大部分的排放。此外化石燃料消耗也是重要的排放源。
- 消費品:消費品包含了廣大的類別,從電器用品到成衣、或清潔用品。這些商品大量使用棉花、合成材料。
- 服務:服務的類型包括教育、公眾服務、商業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相對較少,通常與專業設備、辦公室設備、特定基礎設施相關。
- 醫療保健:隨著人口的擴大、老齡化,以及全球整體增加的人口數,全球醫療保健服務正在增加。除了建築物,典型的醫療保健資源包括資本設備的使用,例如:X光機、藥品、醫院設備(床)、以及一次性用品和家庭護理設備。
- 通訊:通訊的需求越來越重要,從個人移動設備到數據中心的各種設備和技術。未來也會是循環經濟的推動力之一。數位化可能淘汰實物產品,或更有效利用現有資產。
2021年《循環差距報告》指出,當前七大社會需求中,以移動/運輸的碳排放最多(17.1Gt CO2)[1],其次為住房(13.5Gt)、營養(10Gt)、服務(6.4Gt)、消費品(5.6Gt)、通訊(3.5Gt)、和醫療保健(3.0Gt)。
而該份報告也強調,若要落實循環的概念,就勢必要讓「資源」、「供應系統」、「社會結果」三者呈現正向的循環。例如:製造業能夠採用創新的方式或材料,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並帶動社會氛圍更珍惜資源,進而正視環境現況,不斷地精進。
《循環差距報告》提六大目標、21項策略控制碳排放
《循環差距報告》提出六大具體措施:其中分為二項目標,包括最小化岩石圈開採、以及最大程度減少材料分散和損失;以及四項策略,包括減少材料用量並提升物件使用效率、維修或再製造以延長產品壽命、以再生資源取代化石燃料或有毒物質、回收資源再設計與利用。
這些策略均體現了近年來循環經濟的核心作為,以及經濟市場開始從石化業撤資,並且轉向再生能與資源系統的趨勢。
該報告假設未來以前述六大具體措施為基礎,實踐延長汽車壽命、減量超過消費、永續食物製程、減少樓地板面積、增加住宅壽命、資源有效運用等21項「干預」(DISRUPT)策略,日積月累之下,極有希望可以在2032年達到《巴黎協定》目標,並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這項估算無疑賦予了循環經濟一圈天使光環,也意味著人們實際的作為能使改變發生。
台灣不缺席循環經濟 但體質虛幻
台灣曾在2015年提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目標,預計2030年要讓排放量回到2000年的水準。雖然政府已提出在能源、工業、住宅、服務業、運輸業、農業、廢棄物等部門的大略方向,卻仍缺乏具體的減碳策略,僅能從我國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中略探一二,但其中的具體路徑仍不明確,也未說明減碳策略如何搭配才可達到實際減碳效益。整體效益如同以井窺天。
因此,若能依照台灣現況,參考《循環差距報告》的全球路徑以及社會七大需求評估,建立台灣專屬的減碳路徑,不失為踏實的第一步。下篇將介紹不同類型國家如何祭出對應的策略,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內,以及台灣在全球減碳路徑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路。
註釋
[1] 1 Gt=1 gigatons=十億噸